個人資料
正文

你,可,是你?

(2014-01-02 22:31:19) 下一個

            ——就算是觀後感吧


 

一個正在備考傳媒大學的小朋友向我推薦了一部日本電影,片名為《俺俺》(中文名為《是我,是我》)。小朋友對我說,這部令她頭暈、憂悶的電影的標簽居然是 “喜劇”,並且是由日本的偶像派明星龜梨和也主演的。她沒能完全理解這部片子的宗旨,更不覺得這是一部喜劇片。她說,電影裏的那些赤裸裸的人性讓她感到難 過,絲毫也笑不出來。整部片子,隻有片尾的字幕讓她發笑了,因為,那一大列“我”的角色都是由龜梨和也一個人扮演的(我截的圖隻是字幕的一部分)。最後,小姑娘懇切地說,請我有時間的時候一定一定看看這部片子,並希望我能和她分享一下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懷著絕對的使命感,分時分段地看完了這部《是我,是我》。

 

《是我,是我》是由三木聰編劇並導演的一部片子。之前,我隻知道三木聰是日本影視圈中獨樹一幟的喜劇怪才,隻在多年前看過他的一部作品——開創“脫力係” 風格的《烏龜意外之速遊》,對其的了解連一知半解也算不上。看完《是我,是我》後我覺得,正如那位小朋友所言,這部片子不但不可笑,反而引人思考——比較 深刻的思考。如果讓我給定位,我覺得這部片子可謂“奇喜劇式的心理片”。

 

影片講述了一心想成為攝影師的年輕人均因一念之差,順手拿走了他人(即影片中的大樹)的手機並以大樹的身份進行了“手機詐騙”,順利地從大樹的母親那裏得 到了九十萬日元。當均從取款機提取了詐騙所得之後,一係列難以逆轉的怪事發生了。先是大樹的母親把均當作了大樹,再是大樹變成了均的模樣,成了均的母親惠 子的兒子。惠子不但不認均,還要打電話報警,讓警察來處理均。在慌亂中,大樹聽到均喊母親為惠子,從而懷疑均和他有著神秘的關係,遂和均約會相談。大樹告 訴均,近兩天已經有兩個長得和他們一模一樣的人來敲惠子家的門,擾得他們很煩心。這個時候,均和大樹都意識到了,他們都是“我”,隻不過一個是真正的 “我”,一個是複製出來的“我”。後來,大樹和惠子之間的關係如同均和惠子之間的關係一樣糟糕,大樹便搬到了均的住處,和他“相依為命”。

 

沒過多久,大樹發現了另外一個“我”——大學生也直,並將他帶到了均的住處。三個“我”相處甚好,大有你知我、我知你的惺惺相惜之感。有一次,他們在暢快 地共進晚餐時,談到了要建一個“我”世界,叫做“俺山”。於是,一天傍晚,均和大樹回到住處的時候發現,也直找來了十多個“我”,這令均感到迷茫,令大樹 感到憤怒。與此同時,均接二連三地發現身邊熟悉的人也變成了“我”,這些“我”中,有他最不喜歡的人,也有他喜歡的人,包括與他彼此認識並認可的女人內 田,在他們睡了一夜之後,也成了“我”的麵孔。

 

一天晚上,均、大樹和也直夜遊而歸的時候遇到所謂的車禍,目睹了另外一個“我”死去。從此,一個個“我”意外而死,刪除“我”的行動開始了。在刪除“我” 的行動中,死者有的是均的親人、朋友、前同事,同時也是“我”。讓人意外的是,連警察也是“我”。直到最後,局麵混亂成了所有的“我”相互殘殺,都希望自 己才是“本我”,都想做能夠留下來的最後一個“我”。

 

最後,均戰勝了私心,決定前往大樹的母親家,將詐騙而得的錢還給大樹的母親。在大樹母親家的門口,均遇到了“也直”,也就是大樹。這個時候才揭密了大樹才 是策劃“刪除行動”的元凶。他先殺死了也直,再扮作也直去殺害其他的“我”。當大樹和均在自家門口相遇的時候,表麵上,彼此都欲熱情地擁抱對方,實際上大 樹持刀,均持槍,彼此欲奪對方的命。均的運作快於大樹,導致大樹中槍而死。在臨死前,大樹對均說,告訴均一個好消息,或許,他才是真正的“我”。均問他, 那又怎樣?大樹說,他一死,其他的“我”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均堅定地說:“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說罷,他前去敲門,將錢還給了大樹的母親。這個時候, 大樹的母親已經不認得他是誰,直把他當作了從未見過麵的陌生人。

 

看罷此片,我的第一個感受是:如果我們不好好做自己,就等於放棄了做“自我”的權利和機會,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去做他人,並以他人的喜惡去決定喜惡何 人。久而久之,我們也就將自己置身在了一個怪圈裏。當這個怪圈大到不可控的時候,就要崩裂,就要發生傷害與被傷害的事件,就要出現不可知的惡果。到了那個 時候,除了“我”勇敢地擔當一切,自行揭開不可示人的“私”,坦然地承受後果,再沒有其他辦法能夠幫助我們回歸到“本我”。我的第二個感受是:三木聰是怪 才,也是相當善良的。他讓無數個“我”以我的模樣出現,這多多少少還是可以提醒人們,不論是臆想中、是現實中、還是睡夢裏,當我們時常與無數個“我”麵對 時,說明我們的“本我”已經出現問題了。我想的是,現實生活中,“本我”一旦出問題,我們就會與無數個模樣和我們不相同,但確確實實就是“我”的人麵對, 可我們毫無察覺,毫不反省,那才是真真可怕的事情!

 

片中,均在進行電話詐騙的過程中有一個細節:開始的時候,均告訴“母親”,他開朋友的車子出了車禍,賠人家的車子要一百萬。當“母親”毫無責怪之意,隻是 倍加關切地問他,一百萬夠不夠時,均支支吾吾地說他自己籌備了十萬,隻要九十萬就夠了。這個細節說明,均因想買相機心切而喪失了良知,進行詐騙,但他的良 知終究沒有喪盡。所以,他的電話詐騙行為僅此一次。如果他的良知喪盡,他就有可能陷入周而複始的詐騙活動當中了(這是題外話)。

 

影片一開始,均和自己的母親惠子吵架。母子兩人各不相讓,出言較重,好似不共戴天的仇人一般。惠子不喜歡聽均叫她母親,她在過完四十歲生日之後就要求均稱 呼她的名字。可是,均偏偏不尊重她的想法,把自己和母親的身份定位成了壓迫者與被壓迫者(我的感覺)。當均詐騙成功之後,大樹的母親,也就是均的“母親” 因為擔心他而跑到他的宿舍來看望他時的表現與惠子母親恰恰相反。“母親”是溫婉的,對均是憐惜的、疼愛有加的,而母親則是暴躁的,和均是冷言相對的。這種 反差很好地襯托出了均對“母愛”的渴望,也就是在這之後,均的“我”開始了複製增殖。

 

“母親”到宿舍看望均之後,均尾隨著她回到了“家”,發現了“家”裏櫃子上自己和“母親”的合照,這讓他陷入了最初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在家裏住了一夜之 後,早晨臨走時,均看到熟睡中的母親沒有蓋好被子,他看到了穿著內褲的母親。這個鏡頭拍的是臉,寫的卻是內心——是均的戀母情節。這個情節讓他改變了講出 真相的決定,也讓他打消了還錢的想法。這,正為複製和增殖“我”奠定了溫床。

 

片中另外一個比較主要的女角是均在工作崗位上遇到的顧客內田(演員名內田有紀)。內田是個漂亮的女人,衣著得體,言談有度,但均發現她的時候,她正把貨架 上的相機悄悄地塞進自己的包裏——是的,她在企圖偷相機(她的老公是同謀)。均發現了她的舉動,但隻是好意地對她說,女士,這款相機是可以放進手包裏的。 女士對均很感激,並對他一見鍾情,由此和他成為了可以真誠相見的朋友,後來發展成了約會。他們之所以能夠真誠相對,在均看來,內田和他是同類,在內田看 來,均是能夠諒解或包庇她的人。對於均來說,這個內田是那個真正的“我”的投影,是我唯一可以看得清楚明白的“我”。我想,這就是那句“物以類聚,人以群 分”的根源所在吧。

 

看片時,我注意到,內田約均在停車場談話的時候,他們身後的牆壁上有一個大大的向右的箭頭,箭頭指向的是“出口”。這應該預示著,內田以均的同類或“本 我”的身份出現,正是為了警示均,如何才能走出混沌的誤區。另外,有一次內田到酒吧找均時,均和另一個“我”在一起,內田毫不猶豫地認出了均。均驚訝地問 內田,她為什麽能認出他。內田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看到這裏,我想,隻有真心愛我們的人才不會因了物質、地位等等外在的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對我們的看法、 態度和感情。他們在感知我們的時候,僅僅憑借一顆愛我們的心就足夠了。同時,內田又是均的同類或“本我”,也就是說,隻有在我們拂去了表麵的一切,僅憑一 顆本心麵對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看得出真正的自己,才能夠保得住那個寶貴的“本我”。

 

均第一次應內田之約,到內田指定的地方去拍房產照片之後,因內 田有染,遭遇了內田老公及手下的暴打。內田是均的“本我”,本該起到提醒、警告和引領均的作用,但是,他和她相好不疑,以致越位,這就使提醒、警告和引領 的過程中製造了麻煩,這個麻煩是以內田老公及手下“完成”的。到後來,內田的老公和手下也成了“我”,不休地追殺均以求得自己留下來的機會。而均呢,是在 內田成了“我”之後才開始真正警醒。也就是說當他失去了“我”之後,才真正懂得,喪失了“我”是多麽可怕的事情,這才真正地醒悟。

 

縱觀全片,均在每一次犯錯、猶疑、糾結或直接說貪婪和縱容(不論大小)自己的時候,都會複製增殖出一個“我”,而每一個“我”的誕生都對應著均的一處“缺 口”。均先是於不知不覺中遺失了自我,再從無數個“我”中去尋找自我——這個過程,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呈現的狀況的真實寫照。每當我們自身出身“缺 口”的時候,我們就習慣地放眼四周,在他人身上尋得讓“缺口”合理存在的解釋,再在心裏畫圈,使得自己好像不是“單獨存在”。寫到這裏,我忽然想到了孔子 說的“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哦,我好似真正體悟到了這句的真諦。

 

另外,從無數個“我”相互追殺、相互刪除的情節裏,我似乎看到了那些僅僅以共同的利益而集結在一起的人們最終的結果。沒有一定的道德水準,沒有信仰的支 撐,沒有精神的共鳴,僅僅憑借利益及彼此習氣的吸引而集結在一起的人們,終將會因了彼此間利益及習氣的衝突而爾虞我詐,自相殘殺,直到集體毀滅。

 

寫到這裏,仍然有意猶未盡之感。但我想,可以至此打住了,否則我會浮想聯翩,沒完沒了的。在此,感謝我的小朋友為我推薦了這部片子,同時感謝所有與我忘年 交的小朋友們。感謝他們不嫌我老,不棄我保守,沒有把我劃在代溝之外。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小朋友,我的心理才會在不斷成熟的同時,不斷地更新換代,常葆年輕 態;我的精神生命也會在不斷豐碩的同時,不斷地返樸歸真,逐漸地回歸自然態。

 

再說幾句題外話。我不喜歡日本人的很多方麵,但我欣賞他們對精神境界的追求(我這裏指的是追求的本身。他們的追求未必是究竟的,不可羨), 欣賞他們的努力與堅持。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若是能看到書道、茶道、花道、香道等等原本就是我們中國地產的瑰寶,經過我們的重新打磨,再令其發揚光大,那 將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如果,在我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我們的作家寫出一些不為市場、不計收入,隻為再現種種人性和喚醒美好的共性而寫出的文學作品,那我的 人生也就接近圓滿了。

 

最後,向愛我的和我愛的朋友們問上一句:你,可,是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