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醒園深處》之《不欲而愛》

(2012-09-14 09:54:34) 下一個
不欲而愛

當卸載了前生的、今世的和未來的種種牽絆與負累,以虛無的狀態在蒼茫的宇宙間浮遊,目睹著有生命或沒有生命的、靜止或運動的萬物以各自的姿態存在於宇宙之間,我渾然不知自己到底是誰。

那些曾令我癡令我醉的花花綠綠的色彩,在我眼中幻化成黑白兩色;那些曾遙不可及的光怪陸離的神秘,在我麵前失去了魅惑力。

麵對著唾手可得的一切,我是如此安靜,又是如此輕鬆。

於是,我悠然地回到塵世,用同一個靈魂卻是完全不同的感知,體察世間的種種。

我聽到有人說,他已經不在了;我還聽到有人說,他永遠在我心裏。

我不知道他們說的“他”是誰,但我想,一個人,在不在別人的心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人們想起他時,內心存有的是一份輕鬆或是一份沉重。

(一)

行走在人群中,我以旁觀者的姿態瀏覽著視線可及的一切,這一切便成為了我眼前的畫卷。而我,則成了書畫大師。

我按照我的喜好修改了畫卷中所有人的模樣,把矮的人改高了,把醜的人改美了,把哭的人改笑了。

我修改了畫卷中大多數的色彩,把繁雜、淩亂的組合改得簡單、明了,把耀眼、鮮豔的顏色改成了我喜歡的淺淡。

我也修改了花草樹木的形態和狀態,我把枯萎的草木改成了鮮活的,把凋謝的花兒改成了綻放的,把開得太過招搖的花朵改成了花骨朵。

然而,當我靜觀眼前看似完美的畫卷時,我的心情卻無法活潑。那千篇一律的美麗和那呆板的鮮活讓我感到一陣寂寞。

我丟棄了畫卷,躍上雲端,俯視著塵世間的一切。

看著自由行走的人們,看著自由呼吸的草木,我的心情又恢複了輕鬆。

於是,我茫然了。

我不知道,我究竟是超脫了世俗的喜惡,還是墮入了更深層的誘惑?我究竟是缷載了牽絆與負累,還是裝載了更多的貪婪?

猶疑之間,我看到了行走在人群中的佛。

佛慈愛地輕撫世上的一切,他給摔倒的人注入了爬起來的力量和勇氣,他給枯萎的草木灑下了水和陽光,他用不同的方式給每一個生靈講述著獲得智慧的方法。

但是,他並沒有勸慰哭泣的人,沒有安撫憂傷的心。他沒有觀望摔倒了的人是否爬起來,沒有在意枯萎的草木是否回到春天。

佛平靜地在人群中走過,他的目光中充滿了慈愛,麵容上卻沒有喜怒之分。

佛有序卻無意地做著各種事情,他似乎為世間萬物做了一切,又似乎什麽都沒有做。

我不禁質問,這是什麽佛?

難道,以前所看到的佛是被加了光環,現在看到的才是佛的本來麵目嗎?

難道,佛的慈悲隻是擺樣子,或者隻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嗎?

難道,虛無的我已經得到了看破一切的大智慧嗎?

此時的我,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更不知道佛到底是誰。

(二)

與佛麵對。

佛依舊慈悲地看著我。

我卻麵容沉靜,心如死灰。

我不想如以往那樣喋喋不休地追問,也沒有了探求究竟圓滿的念想。

佛笑著問:“你對自己失望了是嗎?”

我搖著頭說:“我對一切都失望了。”

“包括對你自己失望了是嗎?”佛再問。

“包括對您。”我遲疑了一下,堅決地說。

佛伸出手掌,那張被我修改過的畫卷呈現在我的眼前。

“您看到了我所做的一切?”我驚訝地問。

“我看到了眾生所做的一切。但我不會阻礙任何人的作為,也不會改變眾生的狀態。”佛仍然滿眼的慈悲,仍然沒有任何表情。

“您是慈悲的,您也是無所不能的,為什麽您不去挽救那些瀕臨絕境的生靈呢?為什麽您不把所有的生命都變得完美呢?”我忍不住問。

“你挽救了他們是嗎?”佛反問。

我倔強地說:“當然,雖然我的能力有限。”

佛淺笑著說:“看看被你挽救過的生靈,現在怎樣了呢?”

佛手掌中的畫卷鮮活了起來。

被我改變了形體和模樣的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改變,卻看到了滿大街的人刹那間變成了另外的模樣。並肩行走的人,發現身邊換成了另一個人;攜手同行的愛人,發現自己拉著的竟然是陌生人的手……

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隻知道這個世界出了問題。他們惶惑不安地四處逃竄,一時間混亂至極。

再看那些花草樹木,也已麵目全非。沒有鮮綠、沒有大紅、沒有豔紫、沒有嬌黃,整個世間呈現出了淺淺淡淡的色彩,顯得單調而又蒼白。

全都亂了,全都亂了。我不敢再看下去,請求佛快快合上手掌,讓所有的一切恢複到本來的模樣。

佛欣然而笑,欣慰地說:“你又多了一些智慧。”

我匍匐在地,虔誠地說:“感謝佛,是您給了我智慧。”

佛語重心長地說:“我沒有給你智慧,隻是引導你去思考,你因為思考而具有了更多的智慧。正如我沒有給任何生靈再生的生命,隻是幫他們重新獲得了水和陽光一樣。眾生都要承受因果,都要承受自己應該承受的一切,哪怕是痛苦的磨礪。想要改變明天的果,就要從今天開始種因。道法自然,佛也不能改變。”

我明白了:世間萬物都有存在的法則,都有運行的規律,都要對自己種下的因負責,都要承受自己的果。

一個人試圖讓整個世界來適應自己,無論他有多麽強大,都是徒勞的事情。

如若有夢想,如若想走近希望,就要學會吸收“水”和“陽光”中的養分,就要學會思考,就要讓自己具足智慧,就要努力付出,就要盡量減少欲望,就要懂得尊重客觀規律,就要順應自然而改造自然,就要種善因,就要發菩提心。

(三)

佛希望世人都能尋到本真的自己,得以大智慧,得以大自在,但佛並不去扭轉乾坤。所以雖然佛在世間,佛在人群中,佛在你我的心裏,可是佛依然是出世的,依然是大自在的。

佛愛眾生,但佛隻教導眾生如何自愛,並不以自己的喜好改造眾生。佛是慈悲的,佛是不欲而愛的,所以佛是輕鬆的、沒有負累的,或者說佛是無所謂輕鬆與沉重的。

(四)

拜別了佛,我如釋重負。

我不再在意我是誰,我不再在意存在的狀態,也不再為怎樣去愛而感到負累。

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尋找本真的自己;存在的狀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性的自在;愛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欲而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