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小吃(一)涼粉
四川的小吃很豐富。記得的能上餐桌的就讓我數不過來,隻能以地區來劃分。我們會說成都小吃,川東的,川西的,還有川南的。說起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小時候,我們都有些零花錢,過年有壓歲錢,都拿去買些爸媽不給買的。我最愛買零食,還有就是看電影,當然還有郵票什麽的。
愛買的小吃,很多,常買的是手攤涼粉和冰粉。手攤,故名思義,要攤在手上吃。涼粉,像我這等嘴饞的洋插隊隊員,吃苦耐勞,又還不算太笨,自己都會作,可是能做的材料是那麽有限,隻能用綠豆澱粉,作出來一盤豌豆涼粉。比起小時候吃的,那是天差地別。所以,當我看到思鄉的文章,聽到那首著名的沙克斯風吹奏的如泣如訴的回家時,我總會想起這些吃的,自然也會想起這些涼粉。
說哪裏了,喔,涼粉。
涼粉,有米涼粉,豌豆涼粉,蕎涼粉,這是按製作材料來劃分的。按口感味道來分,大概我知道的,川北和川南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川南有宜賓燃麵很是盛行於世,讓川南的涼粉有些黯然失色,於是世人都知川北涼粉,不知道川南的涼粉還是有它獨特之處的。差別就在調料上,正宗川北涼粉要放一種有點點甜的麵醬,在川南是不放的。值得一提的當然還有涼粉的變種,卷粉和米豆腐。
看過那部著名的芙蓉鎮的人都記得米豆腐,知情人都知道這米豆腐就是米涼粉。切成一立方米大小的塊兒,放到燒開的水裏滾過熱了,撈起放到小碗裏,放上各色調料,涼棚下,小桌旁坐好,朋友三四個,聊著天,一人一碗肯定是不夠的。常聽著人喚著:“老板娘,再來一碗。”其實這樣的吃法在成都並不流行,在貴州這是最普通的吃法,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這樣?
有人問,那卷粉呢?
卷粉,我知道的,隻用豌豆粉作,也就是說米或是蕎粉是不做的。 娘娘們都有專門的作卷粉的器皿,最重要的是打坯子的鋁製的盒子。盒子底刷上菜油,攪好的滾燙的豌豆粉,半透明的,用勺薄薄的攤到盒子底,放涼了,卷起來,一條條堆成小山樣子,跟其他的涼粉坯子一起放到小車上,等著上攤,等著人吃。卷粉最重要的是粉子要攪得硬,太軟了,就卷不成形,也就不成其為卷粉了。
那涼粉攤前讓年少的我流連忘返,那些個瓶瓶罐罐,整整齊齊的排著隊,數一數,齊全的時候啊,不下十來種呢:熟油辣椒,芝麻油,花生油,花椒油,甜醬,油炸的郫縣豆瓣醬,油酥花生末,炸黃豆末,切得碎碎的榨菜末,芽菜末,薑末要放些水, 蒜末也要放些水,蔥末,香菜,幹的薑蒜末,糖醋,酸醋,醬油,花椒末,味精,鹽。那幾樣油都是一大早起來新炸的,估計那時候貴州的陶碧華也在賣米豆腐呢,老幹媽還沒上市呢。
吃涼粉的人也是各色人等,有吃這樣,不吃那樣的,放調料時,總聽見有人叫喚:“我要糖醋,多放花生油,不要蒜。。。”“多放油辣椒,花椒少放”。。。“就要一點兒薑蒜水,不要放多了哈,謝羅哈,老板兒娘。。。。”娘娘們總是笑眯眯,不答話,手上動作利索著呢。
蕎涼粉也是很特別的,蕎子粉攪出來的比一般的米的豌豆的要硬實些,有嚼頭,我最愛的是吃鍋底,和米鍋巴一樣,物以稀為貴,價錢一樣,但是一大鍋蕎涼粉就一張鍋底,去的早才能吃得到。我最喜歡的是幹拌鍋底,蕎涼粉的鍋底是脆的,切成小顆粒,幹拌,不放醬油醋,可好吃了。
我最愛的還是手攤涼粉,米涼粉,豌豆涼粉,蕎涼粉,都行。好心的娘娘總是給我切她的巴掌大,半厘米寬,在小手手上放好,放上幾樣油,鹽,味精,其他的都不放,再用小勺子把調料都抹勻了,再在上麵蓋上一塊同樣大小的,吃在嘴裏,香在心裏。手攤的吃法和吃拿著走的卷粉一樣,是不放薑蔥蒜水醬油醋的。因為邊走邊吃,這是一種很開放的吃法,流湯滴水的不太好。很多人並不是趕時間,而是喜歡這樣幹辣著香。兩毛錢,吃兩大片,對於那時的我,其實是小手掌大小的四片,好劃算。吃完了涼粉,我會和小夥伴一起再買碗冰粉,在夏日的陽光裏盤算著自己的小口袋裏的錢還能吃幾次手攤,喝幾碗冰粉兒。嗬嗬
要想知道冰粉的,且有點兒耐心吧。哈哈
另:那時候,也不太講衛生,有時候手挺髒的,咱也顧不上洗就開吃了。 赫赫
----------------------------------------------
通常我都不看自己寫的,因為覺得自己怎麽寫都不好看,突然今天想吃涼粉了,想起這篇了
我還真能寫啊。 想四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