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級政府機構運行的一直不怎麽好,不時有消息說某某州瀕臨破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員工太多,工資、福利等項支出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但是,經濟不好,稅收不敷政府開銷雲雲。美國的公務員有多少?有報導說是2250萬,看似五十個州的雇員數,聯邦政府還有兩三百萬公務員呢,都靠納稅人供養啊。
兩千多萬人的隊伍是個什麽概念?比整個製造業雇用的1150萬人幾乎多出一倍。政府用人,超過建築業、製造業、礦業、農林牧副漁和公用事業員工總和。印第安納和威斯康辛之外,每個州的各級政府雇員,都超過當地生產製造業人員。州和地方政府一年2.2兆元預算的幾乎一半(1兆元)用於公職人員的薪資和福利,財力拮據不足為奇。
按說,精兵簡政則效率高、花費少。美國一向號稱行政管理科程度很高、是中國各地派員取經的首選之地,實際情況不過如此。國內衙門的繁文縟節多少得自美國教員,雖未可知,但可證明:官僚也者,全球通行。
英國學者諾斯古德•帕金森的《官場病:帕金森定律》(The Law of Delay),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冊子,1970年出版流傳至今。在分析官場為什麽出現那麽多冗員時說:一個不稱職的官員,有三條出路。一是讓賢;二是找個能幹的助理;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幫襯。第一條路會喪失權力,萬萬使不得;第二條路也不能走,那個能幹的人早晚會取代自己;隻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者分擔了他的工作;他們雖然無能,上行下效還不難學,於是就為自己再找兩個更無能的助手。如此循環,機構能不迅速臃腫……?
誠然,管理也是勞動。經濟財務我都不懂,直覺上,白領、藍領的工作雖然都同在“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鏈條上,還有個直接、間接之分吧?就像打仗,作戰參謀不能比衝鋒陷陣的士兵還多,後勤補給怎麽與拚刺刀比貢獻?據報,1960年的美國,製造業有1500萬人,政府員工是870萬。隨著技術水平提升,生產力大幅提高。當今製造業的生產能力,至少比1960年代高三倍,但是政府的生產力卻在下降。以學校為例。1970到2005年,學校對每個學生的花費提高了一倍,公立學校平均用人也增加了一倍,教學成績卻毫無進步,其它政府服務幾乎都是這樣。
這個現象被人垢病已久,為什麽不見好轉呢?《官場病》裏說了,是“帕金森定律”在發威——X=[100(2KM+L)/yn]100%。這個公式比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E=MC的平方)難懂多了,每項都與人有關:K表示一個要求派助手的人。他從任命到退休期間的年齡差是L,M是內部行文耗費的工時數,N是被管理的單位,Y是去年的總人數,這個公式所求的X,就是每年需要補充的職工數,遞增率在5.17到6.56%之間。請注意,公式裏沒有“工作量”這一項哦。卻原來,美英等國也有“維權”,與中國的區別是,他們是公務員維護自己的官場地位,但是與中國民眾維護公民權一樣,導致的也是政府財政負擔大增。
關於英國和美國,有一個說法,在英國,一流人才當文官,二流人才經營企業……;美國則相反。也許是基於這個背景吧,諾斯古德•帕金森在書裏講了這麽一個故事(大意):某委員會審批預算,第一個案子是一項二十萬英鎊的申報,兩分鍾通過;第二個案子是二十英鎊的辦公費,沒說幾句就吵起來了,到下班也沒有定論。因為,(1970年)的二十萬英鎊對委員們而言是個天文數字,誰也弄不清它意味著什麽;但是二十英鎊能買多少張紙、多少支筆、應該既買紙又買筆、應該再多買幾樣東西……,就人人都是專家了。“一流人才”如英國文官尚且如此,“二流人才”人才組成的美國公務員湊到一起,能保持動口不動手的君子之風就不錯,辦事水平能指望嗎。
在美國,民間企業提高生產力的一個方法,是開除表現不好的員工,獎勵優秀人才。但是公職人員幾乎都是鐵飯碗,獎懲之舉多半隻有象征意義。都說工會助長了懶墮之風,卻又誰也不願意解散工會。說不定哪天遭遇不公,還指望工會伸張正義呢。至於“官場病”的社會的危害,大家全都幹看著。理想主義如奧巴馬總統曾經宣稱,要改造經濟贏得未來,方法擬促進生產製造、而非縱容消耗經濟。但是遇到尾大不掉的官僚體製,他所能做的不過是否決2010年度美國聯邦公務員漲薪安排。
一直以來,美國人應對政府服務效率下降的通用辦法是,讓民間企業競標承包州市政府的服務項目,如消防、公共運輸、物資回收、行政功能甚至監獄管理,開支可省兩到四成。省下來的錢做什麽了沒說,大概給新增政府雇員發薪水了吧?這麽一看,好像公務員是個收穩定又輕鬆的工作,但是報上卻說美國人的薪水難養家:非營利組織Wider Opportunities for Women的報告指出,目前“經濟安全的門坎”是:單身年收入3萬美元;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親要57,756元;有孩子的雙收入家庭需要67,920元。但是,展望2018年,隻有不到13%的單親、43%的雙收入家庭能保持“門坎”內的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美國公務員中大概五分之二屬於這個收入段。
行文至此在在表明,美國比中國差遠了。按官方發布的數字,中國的公務員接近一千萬;學者則說,國家財政供養的公務員和準公務員性質者在七千萬之譜,中國的官民比例約1:18,花費的行政公務費用比例約37.58%,都比美國負擔重。但是,中國公務員工資照樣漲,即便不漲也有灰色收入------堤內損失堤外補:工資基本不用,煙酒基本靠送,住房基本靠貢……;而且,公務員隊伍的擴大,不會導致權力削弱,反而形成特權階層,官官相護。雖然同樣出現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財政負擔沉重,但是中國的政府職能與美國不一樣,中國是指導,美國是服務,主、仆的消費標準當然不一樣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