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隔太平洋,美國在亞洲事務中舉足輕重一百多年,以致亞洲各國養成了遇事先看山姆大叔臉色的習慣。有時還主動給他留位子、發言權乃至請他拍板定案。老美呢,本來就誌在全球,當然樂得因勢利導、從中漁利。其實,今天的美國與亞洲一些大國的力量對比,已經不同往昔。仍然把美國當太上皇供著,就像大典請失色明星和過氣政客作主賓,多此一舉。而受邀的那位則偷笑著混吃混喝,趁機報些小帳呢。
“八國聯軍”那會兒,美國跟在英法等歐洲人後麵躋身列強。那時,他的國力上升很快,卻沒達到“一超獨大”的地步,覺得自己在亞洲的份額占得不夠,隻能以“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為由與其它殖民者分食。到了二戰,美國開始獨步全球,先是大舉援助中國等地抗日,繼而在西太平洋直接參戰,把日本打得不亦樂乎。那時的美國,軍力強大又是正義之師,奠定了威望,還為“留在亞洲”布下各種理由。
然而,世間卻有盛極而衰之說。其所衰弱,未必因為自身實力絕對下降,而是別國力量增強,讓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相對減弱。比如韓戰,“為了朝鮮半島人民的民主與自由”美國同北韓、中國和蘇聯打了三年,隻恢複了戰前秩序,未能多“解救”一個朝鮮人於共產主義的水深火熱。比起此前的太平洋戰爭,基本無法計算“戰績”。不久,越戰又起,還是三對一,越南、中國和蘇聯。美國挾鼎盛之國力,打得筋疲力盡、“體麵撤軍”。其“遏止共產主義擴張”的戰略目標之不敢再提,當然不是美國衰落,而是中、蘇力量壯大、稀釋了美國在亞洲的比重。
美國也有失策之處:武器裝備雖然日益精進,戰略戰術卻脫離現實,衝淡了自已的實力。打起仗來自我設限、畫地為牢、束手束腳。常言道:子彈不長眼睛。指揮美軍作戰的政治家和將軍們,卻想給每一顆炸彈都按上瞄準鏡、識別器。把戰鬥當成政治遊戲。大兵團追逐遊擊隊的戰法,早就被人家說了:拳頭打跳蚤、高射炮打蚊子。
亞洲國家對美國和畏懼與依賴,首先是其軍事打擊能力。但是美國並不能有效地使用這些力量,優勢恐怕隻能用上六七成。這些年美國對外用兵,已經從出於意識形態不惜為他人一戰(韓戰和越戰),退步為自己受到攻擊和嚴重威脅才動武。可悲的是,即便這樣仗都打不好、打不起了,例如伊拉克和阿富汗。南北朝時有一首邊塞詩:“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說的是勉強出征、幸得凱旋,自詡不遜於古之良將。美國則每次都是:去時笳鼓競,歸來兒女悲。借問行路人,何如愛滋病?-----要治也難。
事實俱在,人們還是推萬裏之外的美國是亞洲老大,恐怕是連續戰爭的威懾作用吧。其實,威懾者、作勢也。會不會兌現是個賭博。但賭博有一定的把握,不等於擲骰子碰運氣的投機。就中國在東北亞、台灣海峽和南海等地與美國有所對峙而言。從中美力量相對消長、美國一直以來的表現上看,為了日本、台灣、越南、菲律賓而轟炸中國、封鎖中國的可能性極小。因為,中美殘餘的意識形態之爭,遠不到戰爭解決的熱度;上述幾個區域無論誰人主導,都會自動預留和維護美國的利益,美國沒有開戰的必要。
弄成目前這個樣子:中國處理周圍海域的事,投鼠忌器似地生怕惹惱美國,好像美國動一動中國就有滅頂之災。美國則笑納了對他的謬獎,順勢擺出當仁不讓之態,坐地收取無本之利;實為大言不慚、虛張聲勢。要言之,東北亞:美日韓,沒有大作為;隻要中國不背北朝鮮這個包袱,局勢變化可能有利於地區和平。台灣海峽:維持現狀、政治解決,對台軍售就是生意;既然製止不了,不如蔑視它的政治意義;動起武來,多少戰機也阻止不了對台海天封鎖。南海: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可矣,何必無端請進一個美國來把事情複雜化?處理國際爭端需要排除幹擾、簡化流程。遇到地區外勢力介入先別緊張,近代亞洲史屢次證明:強龍壓不住地頭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