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氣郭美美 惹笑內務府

(2014-08-07 09:01:32) 下一個

炫富,因為有人氣、社會追捧,才這樣層出不窮。惟有郭美美因此名聲大噪,是歪打正著地讓“躺著”的紅十字“中了槍”。兩造都自食了惡果。

 

每個時代都有些特產,我們這個時代,盛產膚淺的人、可笑的事。郭美美是個孩子當然隨波逐流。雖說每個時代炫耀的東西不同。但是“藏拙”是古今通例、人之常情。財富是能力的標誌之一,窮人無不有幾分自責。過去有個誤解,說中國曾經有過“以窮為榮”的年代,其實不確。文革前後的“窮光榮”為的是表示“政治可靠”,日常生活中,誰也不願示人以衣衫襤褸,三餐不繼。不用說物欲橫流的“舊社會”,即便“革命聖地”延安,在“窮人的隊伍”共產黨裏,說家裏窮,也是個沒麵子的事。

 

貧窮與富裕是一種客觀存在,意味著很多東西,不宜拿來炫耀。“炫耀”一詞偏於貶義,中性一點的是“展示”。人多顧盼自雄,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同凡響。於是就“展示”。展示功績、技能、稟賦之類,或可鞭策自已、榜樣社會。若純粹顯示財富,就是“貽笑大方”了,至少是“蓬門未識綺羅香”。還有一種用炫富報複歧視和彌補缺陷的。比如民國外交家顧維鈞的夫人黃惠蘭,出身南洋糖王之家,有錢卻沒有社會地位。於是大肆揮霍,吸引國內外名流注目。在北京買200多間房屋、占地10英畝的王府,在上海與猶太地產大王沙遜比試翡翠。可是她那本書的名字卻是“沒有不散的筵席”。

 

古老民族尊崇“世家”。側目而視暴發戶,不能說沒有妒忌的成份,主要是因為正統道德觀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加上世代積累,其所有擁有,應為正當。近代中國,社會製度更迭無常,沒有世家,一代而成的巨富都是暴發戶。“暴發”,多半不是貪贓枉法、就是巧取豪奪。所以,“仇富”也者,仇的是不正當的斂財手段,至於“錢”,確實無人與它有仇。

 

北京有一句老話:樹小房新畫不古,此人定是內務府。清朝的內務府,主管采辦皇家用度,是最容易撈錢的部門,大量湧現貪官。這些人錢來的容易、花的大方,買地蓋房、玩收藏,看似闊綽,但是院落新、不夠厚重,骨董假,沒有品位。本意是花錢賺麵子,結果還是被人譏笑。鬥財露富,還會引起有關部門懷疑“巨額財產來路不明”哦。

 

手機段子有雲:貪官汙吏多到什麽程度:如果讓官員集合站隊,悉數處斬,可能有冤枉的;要是一三五、二四六地隔一個殺一個,肯定有大批漏網的。這個笑談因郭某一跳,應在紅十字會上了。郭美美用了個什麽名號,把紅十字會給扯進來了。看似紅會遭了池魚之殃,其實不經一查,公布的帳目被人指出許多漏洞。此事並不意外:當今之世,哪個部門能獨善其身、出汙泥而不染?誰被她捎上都一樣。

 

看來,此事不是一個淺薄女子和某家機構瀆職這麽簡單,而是價值觀念、社會意識出了毛病。根子出在生活方式上:享樂依賴商品,重商必然拜金;與高尚的道德不兩立。要是想超越這個道德與欲望糾纏不清、互相折磨的時代,一個辦法是降低道德標準,普及他們那種行為方式,順其自然到末日審判;要不就痛下決心,犧牲一些物質享受,博取一個簡單平實的生存環境。想在全社會範圍內,為高消費和高情操找到平衡點,是不可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確實是現而今的社會價值觀念取向、社會意識出了毛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