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有榮焉”空歡喜

(2014-08-05 08:31:47) 下一個

中國文化重親緣, 有血濃於水之說;習俗上就很看重原籍,說到某某某就是我們那裏人,口氣都很自豪。與光宗耀祖一脈相承,負笈外省的,要為家鄉揚名;漂洋過海的任務就更重了,得為華人爭光。項羽說:福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所以,衣錦還鄉能使個人與家鄉雙方都有榮耀。有此傳統,國人一般似乎認為,功成名就者,負有造福鄉梓之自覺,自然會履行服務故裏的義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駱家輝從被提名到赴任駐華大使一幕,海內外中文媒體相關報導、評論的密度之大頗不尋常。雖然駱氏在美國出生而且不講中文;雖然他父親十三歲就移居美國,對中國文化所知有限。雖然明知道他,有中國情結也不能利用職權偏向中國,許多人還是懷著與有榮焉的心態,對美國國務院出現了一位華裔高官,歡欣鼓舞。反襯出來的是民族自卑的心態。 

自卑的特點之一,是特別看重別人的評價,喜歡宣揚自己或與自己有某種關聯的名人、成就。炫耀自己的事情也就罷了,拿同宗、同祖、同族的人物說事,則大可不必----人家不一定願意與你扯上關係啊。民族自卑和民族優越在理論和實際上都不成立,證明其低劣和出色正反兩麵的例子,可以舉出同樣的數目,抵消於無。也許是近代中國的曆史太多屈辱,以致國際上凡有成功、成就、榮耀的人和事,都要挖掘其中的中國元素。實際成了攀比與排外,不但無益增強自信,反而是提醒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有很多。

前些年出過這麽一件事。許多中文媒體大肆報導:丹麥王子迎娶華裔王妃。從戀愛到婚禮,給他們的篇幅都不少。後來發現,該女子文雅麗隻有1/4中國血統,冠以華裔頭銜殊不適宜。幸虧她在香港出生,媒體頗不情願地改稱港產王妃了。如果不是那樣的血緣,那段童話式的婚姻夭折時,中文刊物也許會用令人扼腕之類的詞匯,表示惋惜哦。

這樣的表錯情,不免也發生在駱家輝身上了。誠然,人的行為深受文化背景和感情偏好左右。但是,血緣隻是個體的生物稟賦,並不先天裝載文化和情感。從白宮到國會的美國人都懂這個常識,才會放心外派一個華裔駐節北京。而且,看似他們還知道:有的中國人對血緣抱有幻想,是個可以利用的弱點,正好行使反間計。美國不是有巧實力嗎,迷惑不了上層官員,在中國社會製造些親善的假象也是有益的。而駱某接下這個差事,就是在老板們麵前撇清了對華親情,並自信能夠擅用自己的血緣條件,不辱使命。 

其實,即便駱家輝出生在中國、深通中國文化乃至執愛中國的一切,他當駐華大使,對中國也不見得有利、對美國也不見得危險。大使也者,隻是國家元首的私人代表,外交政策的執行者,授權有限。一應大小事務,先請示後匯報,遠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比。中美關係的走向、兩國事務的處理,都不是大使個人素質和辦事能力決定得了的,運籌帷幄在白宮,決勝或失敗也在白宮。迄今,就連電影故事裏也沒有過大使當間諜的吧,因為太離譜。終令“與有榮焉”者空歡喜一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