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與中俄接壤的蒙古稱歐美是其“第三個鄰居”,看似可笑,實則不祥之兆。與中、美、俄建立何種關係,是世界各國政治立場的宣言、經濟保障的手段。冷戰之中就是如此,進入二十一世紀也未改變。遠在非洲都不例外,地處中、俄之間就更加敏感了。
近些年,媒體一直在報:蘇聯撤軍之後,蒙古國家大呼拉爾就有提案,討論蒙古是否回歸中國或與中國建立聯邦關係;兩年前,美國蘭德公司甚至預測:外蒙古可能在2012年之前回歸中國。那些都是紙上文章,事實上,人們看到的是:蒙古在與中、俄發展經濟關係的同時,軍事上與美國和北約越走越近,先是與美國舉行“可汗探索”軍事演習,今年又成為第45個向阿富汗派兵的國家,還要參與北約外長峰會。成了北約硬從中俄之間“擠出來的軍事夥伴”。經濟上沾中國和俄羅斯的光,政治和軍事上犯中、俄之忌,烏蘭巴托當局算錯帳了嗎?
蒙古不愧被中華文化浸潤千年,“遠交近攻”之計理解深刻、做的也頗到位。其實,拉大旗作虎皮,是小國利用大國矛盾保護自己、使本國利益最大化的慣用手法。當然,也有幾分無奈。蒙古是1921年宣布獨立的,其南麵的母國中國:袁世凱絀於應付國內亂局,又惹不起教唆蒙古獨立的蘇俄,於是“不承認”並擱置此案;蔣介石則一再與蘇聯商議蒙古地位問題,終因蘇方未能如實履行與重慶簽訂的條約,直至退守台灣,也未承認蒙古的獨立。給予蒙古獨立地位是毛澤東,早在江西根據地,就以中華蘇維埃的名義祝賀外蒙脫離中國,但是,那是黨的政策,並非國家、民族利益,早晚會被某屆政府重新審議。所以,對蒙古而言,中國的承認尚有伏筆。
而北方強鄰蘇聯,一直派兵駐紮,直到1992年才撤。這對貴為成吉思汗子孫的蒙古人,乃是奇恥大辱。雖然來自蘇聯的經援軍援一直不斷,每一筆卻都刺痛著蒙古的民族自尊心-----明擺著蘇聯拿蒙古當作與中國的緩衝,不謝也罷。蘇聯解體,援助中斷。幾十年的兄弟黨、衛星國做下來,隻留下“蘇聯想改變我們文化”的怨言。
無法信任中俄,蒙古環顧四周,距離近一點的日本、南韓都沒有保護蒙古的力量,唯有向美國靠攏或可保個平安。正好,將蒙古納入麾下,完全符合美國的挑撥離間的外交思路。逐步把蒙古培養成美國在中亞的代言人,等於煆造了一個巨大的戰略楔子,牢牢釘在中俄之間,分散中國和俄羅斯的軍事、經濟實力,牽製中俄對美的對抗力量,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看似,漠北那片戈壁不容小覷。但是,中國元首今天才去建立“全麵戰略合作關係”。而美國副總統拜登,2011年就正式登訪問了烏蘭巴托。其行並非“順道”,而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筆。美國戰略專家羅佐弗則撰文稱:蒙古是五角大樓安插在中俄之間的特洛伊木馬;近10年,美國在國外新建了大量軍事基地,下一個可能是蒙古。隨後,俄羅斯前戰略火箭軍參謀長維克多·亞辛將軍指出,如果美國真與蒙古達成建設軍事基地協議,就能對遠東及中國實施有效偵察。
然而,蒙古未必答應美軍進駐。一是“虎去狼來,民族感情不一定能夠接受;另外,蒙古經濟十分依賴中俄,應該不敢過分得罪鄰國。熟諳地緣政治的美國人深明此理,知道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在蒙古說的都是客氣話。唯恐有關各方真的以為拜登是去觀賞原生態的,忽略了副總統之行的政治意義,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點題了:此次訪問,體現美國在中亞的政策,展示美國在該國也有影響力,蒙古國不僅隻是俄羅斯和中國的後院,雲雲。可見,拜登到訪完全是政治性的,因為蒙古為美國做不了其它事情,即便稀土等礦產,美國也用不著千山萬水地從蒙古高原采買。
其實,美國這一著主要是戰略威懾;用的是軟實力、巧實力。並非真要遠距離布署軍事打擊力量。就目前的形勢看,美國如果急於與蒙古建立實質軍事合作,中國與俄羅斯都不會坐視,遏製美、蒙也很容易。美國打草驚蛇、投石問路,利用的是人們對美國軍事能力、武裝幹預的畏懼心理,就像在台海、在南海,打招呼、做姿態,根據反應,決定下一步怎麽走。如果你們非常敏感,就是心裏怕了,我就多了一張政治牌。要是沒人理我,我也不算沒趣,有得是機會再來招惹你們,事關國家安全,不怕刺激不到你們的神經。
盡管蒙古對美秋波致意,美國卻也不敢直接墜入愛河。美國早就看到,中國與俄羅斯,雖然放棄了意識形態鬥爭,但是國家利益還在,政治也在搖擺。蒙古也不例外,共產黨在蒙經營多年、陰魂不散,目前的民主成就能不能維持、會不會生變,都在未定之天。連總統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都說:民主需要長時間的運作。所以,拜登在訪問期間對蒙古的民主狀況,名曰表揚看似提醒。什麽“蒙古是世界民主運動的新興領導者”雲雲。實際上,蒙古對此並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貢獻。心理學認為:溢美之詞,言不由衷;有時正是翻臉和討價還價的薄弱點。就像埋著地雷的路麵,看上去更平坦其實碰都不能碰。
引用下維基百科“蒙古國”詞條的一句話:
“1945年,其獨立得到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承認,之後中華民國否認其獨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