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習慣上以“815”,作“抗戰勝利紀念日”,現在正式定在每年的九月三號了。按照“父債子償”的傳統,在此日本侵略者既未正式、鄭重地道歉,也未完全承擔戰爭責任的僵持期,每一及此,民族恩怨的死結就又緊了一扣。
NHK拍過一部紀錄片“從榜樣到仇敵”,大意是說:十九世紀,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發現落後於歐美、並且開始遭受侵略,日本率先發起社會改革,如明治維新,成了亞洲各國的榜樣。各國紛紛派遣官員和留學生前來取經,頗有所得。不久,卻日本成了列強,逐個攻擊遠近鄰邦,給“仿效者”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貽禍至今雲雲。
以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而言,古代日本不僅文化師從中國,當代遺傳學研究也表明,本州島上日本人的基因,中國來源所占比例很大。近代,日本“改革開放”領先中國一步,看似日本奉為正宗的儒學精華之自然延伸。日本對中國,起初不是以怨報德,而是有所“反哺”。比如,日本引進西方科技文化知識時,翻譯中有大量漢字,被的中國知識分子就近沿用。以致今天中國的人文科學詞匯中,嵌入了大量日語反哺詞:服務、紀律、革命、政府、黨、申請、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封建、共和、美學、文學、抽象……。據說,多達70%、古文裏有、但是意思不同的中文詞匯,屬於這一類。
到那個時候,中日關係還算對等。郭沫若詩“歲月兩千玉帛,春秋八十幹戈”。以歐美為師的時候,日本不但引進了先進的文明與文化,也全盤接受了西夷恃強淩弱的習性。隨後,日本人開始大肆霸占、掠奪亞洲鄰國的資源。正值強權即公理的時代,正值日本經濟膨脹,需要原料、需要市場;歐美現成就有“炮艦政策”,日本拿來就用,為害甚烈。
當代西方學者將武力對外擴張,稱為“大國政治的悲劇”,有必然和無奈的意思。政治領袖有了這個意識,動手之前可能三思而後行;動手之後可能有些節製。可惜,從甲午海戰到二次大戰,尚武多年。日本僅以“教訓不服的支那人”為由,就殘暴地殺害了幾千萬人。並強迫中國接受他們那套強盜邏輯。雖然中國接受了許多轉手日本的現代思維,但是從來沒有承認過他們的戰爭理論,也沒有容忍過他們推脫罪責。
至今有人議論,為什麽蔣介石在日寇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次日,就發表“以德報怨”的對日演說?難道老蔣不知道孔子還有“以直報怨”的教誨嗎?有一種解釋說,蔣某認為日本崇尚儒家學說,或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慚愧、贖罪。然而,此舉已被證明是“與狐謀皮”了。日本人很狡猾,麵對要他們認罪、道歉的呼聲,說:已經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多次認罪、道歉了。就像欠的是人命、還的是金錢,既不等值、餘恨難平。
也有日本人緩頰道:為了後代與民族自尊,不便大規模認罪致歉;而靖國神社、戰歿者墓苑等處,是其寄托民族情感的所在,也能祈禱和平。話說到這個份上,若不是虛與委蛇之計,就牽涉人類文明的難題了:民族恩怨應該如何評說、計算、追索、償還?難道又推給後代去解決嗎?不及時清算,會不會謬種流傳、姑息養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