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核電站與DDT

(2014-03-27 07:25:05) 下一個
自從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座核能發電廠以後,安全就倍受置疑。加拿大科學家赫伯特•英哈伯曾稱,經他嚴密分析發現:一個人死於一場核事故的可能性小於被隕石砸中的幾率。和那句“中Powerball的可能性比被閃電擊中的幾率小七倍”的戲語差不多,不知道他們誰摹仿誰。
 
其實,全球範圍核電廠大大小小的事故已經發生好幾次了。影響大的先是1957年英國溫德斯凱爾核電站事故,核電至今還是英國的“政治雷區”;美國的三裏島,光清理費就花了上十億美元;然後是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沒少死人哦;幾年前的日本福島核外泄,現在還沒完。
 
這些核電站事故,都不是許多媒體文章標題上的“核爆炸”。記得小時候,拜“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之賜,被普及過一點核知識,核爆炸也者,同時發生三大破壞力:爆炸、光輻射和衝擊波。而這幾次核電廠事故,不是操作失誤就是設備損壞,使冷卻水功能失常,高溫高壓不止、形成大量氫氣和一氧化碳,發生的是化學爆炸,把反應堆裏的放射性物質散播出來。所以,不像紀錄片裏的核試驗那麽嚴重。
 
三裏島那次,本來險情已經得到控製,不料美國的幾位頂尖核物理學家,先是誤讀了數據,後又用錯了方程,計算出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的結論,造成恐慌,疏散了二十萬人。幸虧當時的總統卡特也是內行,親臨災區慰問,才安穩了人心。一方麵,美國的核管理委員會裁定,三裏島事故不是“非常核事故”,因為“破壞主要發生在反應堆內部”,居民所受輻射劑量隻有當初假設的三千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幾十年以來,美國可沒再新建核電站噢。再加上切爾諾貝利,真的死了人,真的汙染了大半個歐洲,搶修工作真的至今還在進行,缺乏保障、“無知無識”的老百姓聽說日本又出核事故了,怎能不去搶購碘鹽?
 
科學上的創造發明是福還是禍,有時候真難看清楚、說明白。比如“萬能殺蟲藥”DDT,是瑞士人保羅·赫爾曼·繆勒1939年合成的,立即用於防止斑疹傷寒在人群中傳播,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噴撒在農田裏,又使害蟲無所逃遁。上市僅僅八年,發明者就獲頒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不曾想,又過了十年,人們發現,DDT與性荷爾蒙相似,會造成男女生育失調;在自然界中難以分解不說,還輕易地進入了食物鏈,毒性在動植物體內傳遞、富集,造成極大的生態災難。不得不禁止使用和生產。
 
這樣的事情經過得多了,人們就知道:隻要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最終都可以解決:不是提高技術水平,就是采用替代方案。例如:風能、地熱、太陽能、水力、潮汐……,人說目前這些自然能源效率不夠高、作用不夠大;那就多投人力物力啊。至於技術開發頗有困難,愛因斯坦早就說過:我最不能容忍這樣的科學家,拿過一塊木板來,尋找最薄的地方,然後在容易鑽透的地方鑽許多孔……。政治家也一樣,不可急功近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