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用兵 文明補課

(2014-03-26 07:22:24) 下一個
 
 
在搜尋馬航失聯班機的隊伍中,出現中國海空軍的身影,沒有引起多少注意和質疑。因為,中國軍隊利用各種機會“走出去”之舉,已漸頻繁,世界輿論見怪不怪了。
 
兩三年前,中國小心翼翼地報導了塞舌爾群島:邀請中國在其境內設立軍事基地,對付海盜的消息。看似生怕引起印度和美國等警惕。其實根本不必:無論“受邀”還是“要求”,大聲說出來海盜才會怕,別人才會知道中國護航、保衛海外利益的決心,既然是威懾,讓人家當回事才能起作用。
 
出於職業本能,媒體平素遇事,無不極盡誇大其詞、聳人聽聞之能事。那卻提到:毛澤東不往海外派兵的規定好像仍然有效雲雲。看似被中宣部等輿論監管部門統一了口徑。文革期間,國內確曾多次宣稱:中國未在他國駐有一兵一卒。那是自欺欺人。抗美援越時的中越關係豈止“七億中國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堅強後盾、遼闊的中國領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後方”,越南也給中國提供了練兵場、武器實驗場;後勤、工兵直到高炮部隊,中國僅在越南陣亡的軍人就成千上萬。因為當年的政策方針,建立在“世界革命”之上。不公開承認大軍進駐越南,隻是“鬥爭策略”。
 
改革開放,經濟外向。從接單加工,進而世界工廠。整個國家,對海外的市場、原料、航線依賴日益加重。步入“大國悲劇”的軌道,在外建立軍事基地,保護本國的利益之舉,無論曆史、經濟還是軍事,都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每個強國的必經之路。
 
中國成功與老撾、泰國和緬甸簽約,在湄公河上建立武裝巡邏隊,指揮部設在雲南關累港,當然是中國主導其事。湄公河流域不僅是這幾個國家的經濟心髒,也離中國的能源動脈輸油管線和計劃中的泰國運河不遠。而條約從來都是靠不住的,需要真槍實彈維護。有上千中國武裝人員往來巡弋,加強了保險係數。
 
一個地區駐紮兩國以上軍隊,向來是件微妙的事,即使某方不趁機威脅另一方,擦槍走火也會引起武裝衝突。所以,史上常見因駐軍在此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事,例如盟國劃分東西柏林;美蘇分割南北朝鮮等等,都是計劃之外的“繼發”事件、為免兩軍發生對抗的“臨時起意”。因有各種需要與用途,駐軍逾期不撤的事情同樣多見。比如民初日本駐軍中國和蘇聯駐軍外蒙等,影響長遠而又嚴重。
 
中國確實沒有海外擴張的曆史,或曰:中國領土擴張與“侵占他國”大不一樣。內地十八省之外的土地,多是騷擾邊境和入主中原者帶過來的。至於安南、高麗等,中國駐軍多行保護之則,其從中國獨立出去得很容易。古代,與中國經濟、文化有關的玉石之路、絲綢之路,中國隻管自己境內;南海、印度洋上的航道,則太監率隊巡邏過幾次而已。因為,以中原和江南為中心的華夏民族,生存自給自足,無需對外擴張。
 
人類生活方式改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之後,中國文明傳統中的某些“不擅長”,就成了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製約,需要補課-----經過殖民主義和兩次大戰,世界公理基本上仍是強權與霸道,為了安全和利益,不受強國蔭庇,就得靠自有實力。就像英國人伊範說的:所謂的道德與正義,隻有實力相等時才能提出來討論:平衡來源於力量,和平依賴於威懾。
 
兵,是要練的。中國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從高調派遣“維和部隊”,找機會開展遠洋練兵;到逐步境外設點,往軍事基地升級是個必然趨勢。不往那個方向發展是失策,引起軍備競賽則是失控-----掌控分寸,考驗政治家的智慧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