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世有默契 竊聽故事多

(2014-02-08 07:29:31) 下一個
像英國的百年老店《世界新聞報》宣布停刊這樣的事,要是其它原因,社會大眾可能有所挽惜,若是竊聽,就無人不恨了。竊聽,本是取得新聞素材乃至一切價值資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其屬於間諜行為,從而具有政治意義,令人愛恨交加。古往今來、在朝在野,竊聽一事演義了多少成功和失敗的悲情和喜劇。
 
竊聽可以是搞笑的。北京大放內部電影的時候,看過一部歐洲片子,一群私家偵探參觀竊聽器展覽,一個裝置是這樣演示的:一男子有點緊張地:“你丈夫什麽時候回來?”一女子輕鬆地:“沒事兒,他去看竊聽器展覽了。”
 
竊聽可以教育人。前幾年獲獎的德國電影《竊聽風暴》,東德克格勃特工被竊聽對象感動,挺身相救。據說,這個故事“源於現實生活”並非杜撰。
 
廣義地說,在現場暗中觀察、記錄,據此做出對明處一方不利的行為,都可以視為“竊聽”一類,比如破譯密碼。二戰中,美軍破譯了日軍的通訊密碼,成功伏擊戰爭狂人山本五十六。這類行為算是壯舉,是非無人置喙。但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小三”跟閨蜜炫耀其“戰績”的錄音,則因手段不當、動機可疑,不具法律意義。然而,傷害已成、僅次於致命。如果克林頓知道一點中共黨史中的竊聽事件,定會私下羨慕“還是極權好啊,吃虧的是他!”
 
毛澤東是個喜歡說話的人,有時不免信口開河甚至出爾反爾,讓手下難以為據或者不可琢磨。那時,毛主席的話是“最高指示”,“理解的要執行,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堅決執行”。無奈之中,有人提議把毛的講話錄下來,以便深刻領會、貫徹執行。此議呈報,毛也同意,具體負責人是當時的中辦主任楊尚昆。不料,後來毛在布置文革時,認為楊可能有礙戰局,遂指錄音為竊聽,可憐楊某頓時下野於文革開打之前。
 
也有主動錄音弄巧成拙的,比如理查德·尼克鬆:入白宮時,為了顯示其史料感和坦誠,令人把橢圓形辦公室錄音設備的開關去掉,自動錄下室內的全部談話。“水門事件”發生後,法庭發現,錄音帶上出現了十八分鍾半空白,莫不是總統先生與幕僚研究對策時,忘了錄音機伺候在側,說了些“不足為外人道”的話、然後給抹了吧?如此,錄音變竊聽,老尼說不清,最終黯然辭去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一職。
 
其實,不隻是政治家,任何人都經不住竊聽。幸好法律、社會輿論和道德觀念都保護隱私。因為每個人都有不能曝光的思想和言論、不宜外傳的行為和曆史。容忍存在、限製打探是人類文明公約、人際關係默契中的條款之一。如果凡事一無遮掩,則國家無秘密、商業無絕竅、個人無私密;還談什麽競賽、競爭和智鬥。沒有神秘、無需推測、毫無懸念的世界與人生,也就沒有多少樂趣可言了吧?
 
所謂“陽光之下無秘密”,說的是:真相披露不過爾爾;在此之前呢,大家不是都願意把聰明才智和資源,投放在挖掘真相、刺探實情上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