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過節的心情

(2014-02-04 07:03:39) 下一個
自然界時序更迭,四季往還的信譽度,超過任何謹循“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誓盟的情人。不管是否有人守候,一年中的那些節日都要如期而至,想回避都不可能。這次來到眼前的是中國民俗裏最大的節日:春節。既然過節有點強迫,人們隻能設法從中發現樂趣、培養情緒以應此景了。
 
期盼過節的在人群中肯定占多數,尤其是春節。首先是放假,然後是串門。一有人來就不免收禮,當然也得送禮,但是都是該送的:送親友表達了情義,送領導鋪墊了待遇,送客戶意味著回報。趁著假期出遊,則是一年之中唯一的放鬆。聚餐淺酌、怡情小賭更是必有的快意。連駐守邊防的軍人都會生出為國為民的豪情。要是公司發放獎金,更加錦上添花。會被佳節惹起愁悵的,大概隻有礙於某種阻隔,偏偏這時不能相會的情人吧?
 
年節的愉悅可以是全民的,無權無勢無錢者,隻要興奮閾適度就能享受一番。比如我們熟知的故事:楊白勞年三十晚上回家,扯上了二盡紅頭繩,就讓喜兒歡歡喜喜過個年了。代價之低有如此。比起白毛女,現在過個春節,規模大概可以用豪華的CCTV春晚為代表吧。
 
我生不早不晚:沒有早到“萬惡的舊社會”,也未晚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年輕、對年節有向往的時候,過年所需的資源在喜兒與春晚之間。那時的年貨:憑證,每人購買半斤帶殼的炒花生、二兩瓜子還有一兩香油;是的,生肉也比平時的每月兩斤多了。這個供給量是中國的首善之區北京哦,外地的情形等而下之。但妙的是,家家戶戶都一樣,省卻了攀比的麻煩與折磨。那會兒,獎金是沒有的,收受禮物屬於奢嗜。類似的刺激與興奮源於“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堅持崗位工作、上街助人為樂、開會憶苦思甜等等。這麽過節經曆了很多年,大家也曾樂此不疲來著。
 
後來,生活方式漸變,價值觀念也與從前不一樣了。清湯寡水時的理想——天天都過年早就實現了。經過一陣子胡吃海塞,許多人發了福,不少人還福貴地得上了高血壓、糖尿病。年關節慶在減肥吃素聲中到來,民眾的興奮點也就不在杯盤碗盞之間了。
 
昨天朋友聚會,卡拉OK放到李春波的“知青歌”。歌中唱道“那時的飯比現在香,那時的水比現在甜。”座中一位沒有經曆過文革、幸運的年輕人問:“鄉下那麽好,是不是因為不用化肥、沒有汙染?”問得我等“老插”一楞。想想也是,一向豐衣足食、挑肥撿瘦的八零後,沒法設想我們在農村吃不上喝不上的時候,偶打牙祭,舌上的味蕾多敏感。如今,我們再也找不到朵頤大快的感覺了。正其如此,經曆過貧困的人們聽來,用“那時的飯比現在香,那時的水比現在甜”形容“上山下鄉”的日子,多麽傳神、意味深長。但又絕不是普希金所說“那過去的都變為可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值此經不起傷感的年紀,我們卻背井離鄉、在外飄泊。親朋故舊不是遠隔就是凋零。遙望故國山水,貧瘠的鄉土因留著我們的足跡生出詩意;原來的粗茶淡飯關聯著溫情令人懷念。每思及此,不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一番。我想,那些身懷詩才畫藝的朋友,此時定有滿含人生哲理的佳構做成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