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按圖索驥論華西

(2014-02-15 07:01:36) 下一個
文革之後,維持“集體所有製”的社隊,有江蘇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和天津的大邱莊等。既然甘為另類,肯定受人矚目。窮則遭人嘲笑、富則被人懷疑,村裏領導出名是必然的。就像演藝明星,出名的代價中,包括供人觀賞和挑剔。其實,批評家和當事人有一個默契:不需十全十美、隻求限度之內,就混得下去。求全責備不是故意與他們過不去,就是涉世未深,不明白什麽才是真正起作用的社會運轉規則。
 
領導,就是政治。政治的定義之一是:管理社會的方式,一種行為藝術。比如,有“天下第一村”之譽的華西村,蓋摩天大樓和塑造金牛,集中地體現了他們的管理方式和行為藝術。對於這種行為的一切議論,大多都能歸結到一個“錢”字上。如果是個人行為,詰問不外:錢是怎麽來的?應該怎麽花?對於冠有“集體所有”的村子,則自然會深入地關心其分配製度。結果人們發現:該村九成財富,屬於或支配權集中在老書記的四個兒子手裏;“華西範圍”內存在利益不均的“三重世界”、集團中自由與管控的矛盾日益加深雲雲。同其高舉的“共同富裕”旗幟嚴重不符。“還能富裕多久”頗成疑問。
 
曆史上,起於草莽的人物無不懂點政治。政治的運作特點是:用某種理念凝聚力量、調動資源做些事情,說到兌現,則是允許拖延乃至賴帳的。所謂拖延,有點像貸款買房,化整為零陸續支付;賴帳猶如過去的政治運動,變換口號,引導民眾移情。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能讓人們生活水平、社會處境有所改善就行了;不必平均分配他們的勞動所得。不僅因為均分實不可能;而且在於,帶頭鬧事的那幾個,要是不能占有更大的份額,是不會“貢獻才智、帶著大夥兒往前奔”的。
 
“集體主義”作為社會改造的一種試驗,於“社會主義的二十世紀”,在許多國家實行過,無不一敗塗地。原以為“全民所有、平均分配”,是製勝法寶、科學發明,不料實為違反人性的事業毒藥。正是這個基礎理念與管理方法,拖垮了社會主義,讓千百萬革命先烈白白拋灑了頭顱和熱血。與科學研究一樣:付代價做實驗是必要的,犯重複的錯誤就是愚蠢了。“教訓”看似負麵,卻是用來記取而不是繞行的。善用“集體主義”,或可出奇製勝。
 
成功的家族企業、公司榮譽、企業文化乃至民族主義,都有“集體”的影子和內涵。當然,“集體”隻占部分,而且是“形而上”的意念的部分;個人是另外一部分、實際利益的部分。當今之世,實用主義主導行為方式,個人利益是最高價值觀念,所有手段中,“集體”的概念好使,堪做上策利用。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去而未遠的中國,在依賴成性、追捧權威的人群之中。怎奈,“不均”才能分到東西,我們不是都經曆過“均分”卻沒得分的年代嗎。
 
看來,“共同富裕、平均分配”至多是個善良的願望,多數情況下隻是宣傳策略,隻能停留在文章裏、落實在口號上。當作考察的尺度和標準難免上當失望。華西村一類的運作模式,對當地,有提升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意義;對於整個中國,意義在於:多種所有製並存的競爭與比較、多元社會的進步指標、黑貓白貓的捕鼠實驗,乃至選題立項搞研究、寫文章發議論賺稿費……,就是不宜對號入座去較真。少時看《古代寓言故事》漫畫,伯樂的兒子一絲不苟對照父親遺著挑選千裏馬,捉回來的是一隻癩蛤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