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把文學藝術分成高雅、通俗和低俗幾大類。有點像弗洛依德的學說: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高雅者是“意識,指心中壓抑著的原始衝動和欲望,在較多條件限製、修飾後表達之”;低俗者是“潛意識,指人的本能衝動、非理性、無道德、反社會,在追求快樂、滿足時宣泄”;通俗者是“前意識,為意識和潛意識的中介狀態。”文藝理論家也許不讓這麽說,我們不妨這麽用一次。看看限製與放鬆的創作結果。
曾經有一位詩人,把自己的作品拿給人家看,其中一聯是:“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當讀者對他深表同情時,詩人慌道:“沒有沒有,我是為了貪圖對子對得工整、對得親切才這麽寫的;其實,哥哥沒死,弟弟也健在。”其詩雅則雅矣,其情不真。於是有人諷刺他:隻求詩對好,不惜兩重喪。而格律限製太嚴,是以詞害意一大原因。以致有人諷刺地做出一聯“媳釵俏矣兒書廢,哥罐聞焉嫂棒傷”。對仗工穩,詞不雅馴,但人情世故生動逼真。
說的是新娶的媳婦喬模喬樣,弄得兒子無心科考;悍婦嫂子打傷丈夫,煎藥療傷。這是民間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本來得用小說長篇連短篇細細道來的故事,被民間藝人(《綠野仙蹤》的作者)幾個字就簡潔明了地概括出來了,還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相反,一則被人引為經典的雅士範文還不一定有這個效果。北宋大家歐陽修,一次與人討論如何用最少的字數敘述“一隻狗,在馬路上睡覺,被一匹奔馳中馬給踩死了”的事件,最後的定稿是“逸馬斃犬於途”六個字。簡則簡矣,不如“媳釵、哥罐”傳神吧?
所以我們看到,俗比雅流傳得廣,影響力大,這可是藝術功能和成就的重要指標哦。我們常看到,打著“采風”旗號的高雅藝術家,在通俗和低俗裏尋找啟示、流連忘返。其實,人都有俗的一麵,都需要放鬆。多麽“捏著”的人,就像錢鍾書先生說的:進了衛生間也不會在鏡子前麵端莊如儀吧。俗,接近人的本能;高雅則是適時之需,稍不自如,就覺得累。愛惜羽毛的文人雅士為了遮掩,就發明了一句名言:大俗就是大雅。
誠然,通俗與低俗還是有區別的吧。但是,不僅界限模糊而且角色變換。據說,美學史研究者發現:民間女子“美的”穿著打扮、勢態發式,往往原創於青樓。世人先是不齒,然後不禁側目,繼而暗中效仿,最終風行於世;乃至登堂入室,進入國家劇院、藝術殿堂。就像包大腿裹屁股的牛仔褲,更不用說勉強遮羞的比基尼了。問題是,那些不良少女發明這些奇裝異服的時候,可能連個名目都沒有;一俟時裝設計家拾起牙慧,就依次分派到各個藝術流派中去發揚光大了。
在中國,如今的通俗文化、低俗藝術大爆發、大流行,是有曆史原因的。千年以還,作文章,要“文以載道”,寫詞曲得“詩以言誌”。官家堅持這些原則一以貫之。民間雖有遊民文化,卻未有過在大雅之堂一亮身姿的機會。時代終於走到了可以運用部分政府資源,讓庶民一吐為快、一歌盡情、一舞盡興的階段。展現出來的幽默、諧趣、技巧、花樣,每每令世人驚歎。甚至自己都沒有料到:我們如此質樸、如此多才多藝,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具有無窮生命力的證明!
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象也是有的,但是不要緊。不勞開動國家機器,時間自會篩選,不能從低俗上升到通俗、不能從通俗升華到高雅的部分,要不了多久自然會被社會淘汰的。
謝謝指出。這兩句話在流傳之中,已經被人用於從字麵意義上嘲諷“俗詩”的“代表作”了----怎麽解都俗,其實毫無詩意雲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上述的理解有誤.這兩句所謂的詩應該是詠花,形容花太美,媳婦戴花鬢間導致兒子盯著俏容看而忘了讀書,而哥哥把花插在水罐裏聞嫂子怕他分心而用棒擊破.據周作人認為這兩句詩其實是在諷刺乾隆皇帝的禦製詩.因為乾隆做詩喜歡杜撰,常用一個字代替數語,以致群臣莫測高深莫名其妙.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的書後注解中提到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