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愛玲的選擇

(2013-12-07 07:37:46) 下一個
文壇奇葩張愛玲到美國的時候,正值創作力旺盛的年紀,幾十年裏卻沒有拿出堪與《傾城之戀》、《金鎖記》、《秧歌》為繼的小說來。世人遺憾之餘,遂以“婚姻誤人”論之,說是貧病交加的賴亞拖累了她。
 
從張愛玲的傳記材料上看,她與賴亞共同生活的那十一年雖然寫作不輟,卻不是揮珠灑玉、獨到精彩,而多應酬之作、賣文為生了。為了養活、照顧又老又病的美國丈夫,張愛玲收拾起絕世才華、犧牲了錦繡文學前程,煮字烹文地與賴亞做著柴米夫妻,看似匪夷所思,細想想,對以“個人文義”名世的張愛玲來說,這也許就是她的選擇呢。因為,她沒有過非那樣做不可的壓力。
 
從張愛玲親友和研究者提供的史料上看,與賴亞結婚前,她的人生有很大缺欠:自小在家,她缺少父母之愛;及長,與胡蘭成雖做了“神仙眷屬”,卻聚少離多,終至不歡而散。而張愛玲天生是個小說家,她可以細致入微地體察人情世態,她也能生動詳實地描寫居家瑣事。說明她對普通人的生活有深厚的興趣。但是她自己一直沒有過真切、平凡的家庭生活。我想,說張愛玲與賴亞結婚是為補上人生這一課,倒是順理成章的。
 
胡蘭成說過,張愛玲的個人主義是“柔和、明淨”的。所以,雖是為自己計,她卻不傷別人。她不用名望才華為自己找依靠,而是嫁給了貧困潦倒的風流才子賴亞。看起來,張愛玲下嫁賴亞最顯著的目的,就是為著去過普通人的生活——與賴亞相識的時候她的境況就很不好,那是在一個免費食宿的“文藝營”。讓張愛玲動了凡心的,一定不隻是賴亞那“燦出蓮花來的如簧之舌”,可能還有輾轉於東西海岸各慈善“文藝營”間的搬遷;小城鎮上租房子、買便宜家具的瑣細繁難;連汽車都沒有,常常要借朋友“東風”的不方便;收入不穩定,辛苦寫出的文稿不知哪一篇賣得出去,哪一篇會被出版商“槍弊”的惴惴不安等等。然而,在這樣相濡以沫、一點一滴都是倆個人親手建立起來的生活中間,有無限的意味與樂趣,就像張愛玲說的“它到底是我們的,於我們親”。其中的細枝末節讓人如嚼橄欖,久愈味濃;如飲佳釀,回味無窮。尤其對張愛玲來說,還有“繁華落盡見真淳”之意。
 
張愛玲的特立獨行眾口一辭,她的審美標準、價值觀念一向不與人同。她不留戀家中的奢華與父親訣別,遂後成名;她不沉溺於初戀的癡情,中斷與胡蘭成的婚姻,遺世獨立;她不惜以難民的身份移民美國,豐富生活經驗;她無視世俗的偏見,選擇最艱苦的生活方式,完整了自己的人生。我想,張愛玲之所以有這些出人意表之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的感情世界足夠豐富,她有很多事情可做,所以在小說創作、舉世盛名、華服美食之外,一樣生活得愜意。
 
張愛玲極天真也極世故。她天真到幾乎不食人間煙火,世故得不為聲名和觀念所羈。所以,她的選擇總是隻對自己負責,她的一生是純然自我、真實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acme 回複 悄悄話 樓主沒有做調查,臆想了張的情境。 --- 同意這個。 比如張愛玲逃離家庭時候,不是逃離奢華的生活。當時她父親家已經沒落。她從小到大穿的都是繼母孫用蕃的舊衣服,她曾描述顏色像凍瘡一樣。父親和繼母終日抽大煙。 所以她逃離家庭不是“她不留戀家中的奢華與父親訣別”,這個細節如果不準確,整篇的立論(選擇這種生活)就站不住腳了。
瑪瑪米亞 回複 悄悄話 盡管張愛玲嫁給萊雅有當時為簽證考慮的因素,但她對他還是一片真心,她的書裏盡諷刺的是世故小人,難道她自己還去做個小人不成?至於後來沒有拿出像樣的東西,離開了創作的土壤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她二十歲噴薄而出寫出那麽多佳作,已經是個奇跡。很多作家創作的高潮也就一段時間,少數一直能保持亢奮創作力的也非篇篇都是精品,像王安憶不是讓很多人不愛看嗎?像嚴歌苓有些東西寫出來不就是為拍影視劇嗎?
山水安妮 回複 悄悄話 這正是張愛玲的動人之處了。 盡管世人做不到, 可使人依然免不了想象,當女人同時介於出世和入世之間時, 這種獨立於世事一個什麽樣的境況。有一點是肯定的, 張愛玲不幸福。 幸福的人寫不出有趣的東西
00135 回複 悄悄話 樓主沒有做調查,臆想了張的情境。
Bounty 回複 悄悄話 她的麵相也很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