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壽則多辱”這個詞,好像是讀《知堂回想錄》的時候,那時我還是青年,看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情形,年輕的時候不以為意的事,後來不願意做或者很敏感了。好像青年人享有某種特權,做低下的事、處卑賤的地位,不至於感覺多麽不自在,所以生活自由度很大,年紀一長就不行了。比如文革的時候,我十幾歲,約朋友從北京“蹭車”(乘車不買票)去遊北戴河,心不慌膽不寒,回來還津津樂道。稍長,別說是“蹭火車”,連公共汽車也決不“蹭”了——怕當眾出醜。
看來,辱與不辱是麵子問題,這不是虛榮,是很實在的事。人的心理承受力,確實隨著年齡增長朝兩個方向發展:喜怒哀樂愈益不形於色,榮辱感也與時俱增。一般說來,人從小到大,知識、能力、財富、地位等等,都在積累和提高,一不相稱就有異樣的感覺。小孩子問題多,是因為他之不懂本屬正常;年紀大了,就不敢輕易發問,怕問淺了被人笑,才讓“不恥下問”成了美德。同樣一件事,年紀大的人不如青年人做的好時,我們往往在年齡上找原因——手笨了?反應遲鈍了?最終總是自愧不如。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念一間成人英語學校。一天,三四十歲的女老師高興地對我們說,她剛買了一輛新車。班上一個少不更事的日本高中生接茬道,他也買了新車。師生一比,學生的
說到這個事,最吃虧的就是移民了。稍微有了點年紀的人,一到外國都覺得自己縮了——一切都縮水了。很多地方縮得連人家那裏的小孩子都不如,事事從頭學,樣樣從頭做。上學夾在弟弟妹妹中間,工作多半“降級使用”。我不止一次聽到“老中”這樣說:“反正洋人看不出咱們的年紀”。無論怎麽精心炮製,“寬心丸”的味道也好不了。當然,“壽則多辱”不適於春風得意、步步高升、財源滾滾的中年人,他們的感覺應該類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吧;也不適用於得過且過和隨遇而安的中年人,他們也很令人羨幕,人若修煉到無欲無求,不嗔不怒,心裏該多麽平靜嗬。但是我想,還是所願不遂、心性敏感的人比較多。麵子問題人人都有,解決的辦法不能是遮掩。到了中年,一已之巧拙早就畢現無遺,正好揚長避短﹑以長補短﹐尋找心理上的平衡。
習慣上,七老八十才稱“壽”。細查“壽則多辱”的含義,與現今人們常說的“中年危機”頗有相似之處,都可以用在時不我待、感覺到年齡壓力的場合。用老詞危機感更顯其重﹐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意思。我們總不能等到老之已至﹐再想辦法避免或化解心理上承受不了的“屈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