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國維的鄉愁

(2013-12-22 06:44:41) 下一個
最近,連續看到好幾篇以思鄉為主題的文章。作者之中,大陸和台灣的人士都有。年輕的時候,沒有離開過家鄉。讀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知道是一種典雅﹑細膩的思鄉之情,卻毫無同感。中年遷居美國,新鮮勁兒過了,隱約有一種惆悵之情,不知從何而來,這裏一切都很好嗬!轉念一想,才意識到,這不就是詩人們所謂“淡淡的鄉愁”嗎。
 
家鄉的什麽惹我們思念呢?很多很多。它一定包括了:早餐的豆漿和樹上的脆棗,喜慶節日的慶祝場麵和規矩,鄰裏親友的古道熱腸……如今﹐我們離開它們了,生活得更好了,但是若有所失。過去我們也搬過家,卻沒有這種感覺,現在是怎麽了?
 
細想一想,這回搬得太遠了,遠到搬出了熏陶我們長大的文化圈。幾十年養成的文化習性,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已經成了生理上的一種機能,一旦失了溫煦,就會像煙癮一樣發作起來。所以,原已淡忘了的故鄉瑣事,才會常常油然升起在心頭。因為,那一切有一個總稱,叫做“文化氣氛”。
 
一般意義上的思鄉、鄉愁,不會惹出怎樣嚴重的後果。還有一種在國思鄉,思其文化之鄉的,就不同了。有的人雖未去國離家,但是突然間世道變了,雖然社會製度改善了,物質生活提高了,而新的社會與那個特定的、其人不可或離的時代和製度下的文化環境,大異其趣,也會引起他深深的鄉愁——他失去了愜意自如於其間的家。清末民初的大學者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
 
王國維有成就、有地位、有事做、有朋友,到處受人尊重。他卻不看重這些,在任何人都無查覺的一天,他離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到頤和園,投進昆明湖自盡了。這事本來是個謎,社會上做什麽猜測的都有。直到與王同任清華研究院導師的陳寅恪所做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發表了,王國維的死因才算有了定論。
 
陳作的大意是:“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因為那種文化,“所依托以表現者,實為有形之社會製度;”而今,社會經濟製度起了疾劇之變遷,“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其實,王國維早就說過,他的思想“在道光﹑鹹豐之間”。隻是,常人不像他那樣,感時憤世,又重精神於物質,不能理解他罷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