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計劃跟不上變化

(2013-12-14 07:57:11) 下一個

閑時喜翻傳記、回憶錄,主人翁大都是經曆不凡之人。回顧一生,頗有一些人生轉折的描述。有的是選對了學校、有的是跟對了恩師、還有就是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抉擇等等。他們中的多數,一生轉捩不過一、兩次,而且多是自己的選擇,成就了一番事業。我喜歡看他們的書,一個不自覺的原因大概是,我的經曆與他們相反:轉向很多,多半不由自主,此生碌碌無為。 

我生在北歐小國丹麥,如果我父母有後來那些公派出國者的膽識和條件,讓我在歐洲成長,今天的我,可能一句中文也寫不出。 回國以後,我在蕪湖的外婆家長到七歲,好像無人征求過我的意見,就被接到北京父母身邊,再也吃不到蕪湖的燒麥和枇杷,卻因一口安徽腔,被小朋友嘲笑了很久。念到高小,前途已經有所耳聞:中學、大學、工作——做革命接班人。不想,十一歲上,文化大革命來了,我們的前程急轉直下,先是停課鬧革命,然後複課鬧革命;接著上山下鄉插隊落戶,農村裏一幹就是五年。就在我以回北京當個小工人為誌願的時候,共產黨卻派我回學校念書,學的是中醫。 

   那個時候,人們學什麽、做什麽,都由政府分配,喜歡與否全憑運氣。所以,很多人轉來轉去,轉不到自己的愛好和所長,蹉跎一生。 

    後來,中國的曆史終於走到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們逐漸有了選擇生活方式、學科專業和工作性質的機會。我於是先從醫院轉到報社做我喜愛的編輯工作,最後轉出中國,成了移民。回望赤縣神州,中國轉彎了,時代不等人,跟不上潮流的千千萬萬中國人,被無情地拋棄了。 

我們從小就聽到這樣的教誨:能力與機會,能力更重要;能力夠了沒有機會能創造機會;若是能力不夠,機會來了也搭不上那班車。卻不想,人們某種能力的養成,多與他接受相關訓練時的年齡有關。尤其是培養謀生的本領:掌握科學知識、學習經營技巧、發揮藝術才能等等,開始得越早越好。當今中國來自五十年代生育高峰的人,數量極多、教育程度極低。過了最佳學習年華,遇到社會轉型,早年共產黨教給我們如何開展階級鬥爭的一套,頓成屠龍之技。再學時下所用,已是事倍功半。難怪大陸許多中年人麵對人生轉折,徒呼奈何。 

    近代中國變化萬千,生活轉捩頻頻,方向不由己定。連先聖箴言都不起指導作用了,如老百姓言:計劃跟不上變化。錢鍾書先生則說:“目光放遠,萬事皆悲;目光放近,則自應樂觀,以求振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