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貴適意

(2013-11-06 06:14:06) 下一個
       列夫·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苦衷。這話說得很巧。人們的“幸福觀”看似各不相同,其實標準是一樣的,就是因嗜食家鄉的鱸魚、不願千裏為官的晉朝人張翰所謂:“人生貴適意”。我們無論做哪一行,總要到了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時候才會心安,心安就是“適意”、不適意無以言“幸福”。至於托翁關於“不幸”的話,正好相當於我們民諺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強調的都是難言之隱各不相同。其實,人群中還有一些人人相似的苦惱。比如,“學非所好、用非所長”。至少在我年輕時候的中國大陸,那是社會通病、困擾著許許多多的人。
 
那時候,沒有幾本書可讀,一部默林著《馬克思傳》看過好幾遍。記得書裏說,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一部傑作。他舉的例子是,馬克思在文中道: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應當做什麽之前,社會早已決定了他的職業。細想這話確實不差,五十年代以降的四十幾年中,我們在學習和就業的時候,難有按自己的興趣和長處選擇的機會。我們曾以為很幸運,正趕上“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全國民眾無不自覺自願地把自己的“思想、意誌、行動、步伐統一在共產黨和毛澤東的旗幟下”。那是當時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社會主義製度隻強調“共性”,人們的生活方式差不多一生下來就被限定在一個統一的模式下,“個性”是受到嚴厲批判的。因為思想、行為都統一了的老百姓才好指揮。為此,民眾付出了身不由己、勉為其難的代價;社會其實也浪費了無數寶貴的人力資源。
 
本來,人因稟賦各異,本應各有所長。如果人盡其才,勢必科學昌盛、社會進步。然而,天賦之才並不能自然成為特長,特長多半是從興趣中間培養出來的。既有這麽一個必經的過程,就要對環境和條件提點要求了。因為,詩仙如李白,不下“鐵杵磨成針”的功夫,絕作不出那麽多好詩;音樂神童如莫劄特,沒有鋼琴也學不會作曲。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雖然興趣是愛好的前提,他們卻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一般說來,興趣指人對某些事情關注的程度,但不一定去做那件事,它比愛好更廣泛。比如一個人有觀看多種體育比賽的興趣,卻隻有從事很少幾樣運動的愛好。至於原因,最起碼“興趣比愛好容易”是主要的一條。我想,興趣維持的也許在於外界的吸引力;愛好的養成大概是自己有了成就感吧?青年人接受能力強,要從興趣中篩選和發展出愛好,還得花一番功夫。盡管有時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發現那件事並不適合自己,還是要繼續試。趁著年輕、好奇心強接觸多種學科、試做多種行業,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愛好會自然培養出來。愛好一件事,是做好那件事最可靠的保證。不用威脅利誘,也不感到如牛負重。到了在那個領域的造詣超過一般水平,特長就形成了。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學習和工作,生活該多美好?
 
這事社會有責任,社會環境是造就人才最大的力量。天賦才能人人都有,端看能不能被發現、得不得到扶助、有沒有機會施展。三者缺一則社會埋沒了人才,且人生了無意趣。就像沒有適時嫁接的果樹,結出的果實不是又酸又澀,就是淡而無味。可惜,我們年輕的時候中國還不講究這些;資本主義國家也經過類似的階段。因為沒有自我發現、自由發展的機會,很多人才被社會耽誤了、埋沒了,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才能何在,有的人甚至說不出自己有什麽興趣愛好。那不是他們的錯,是環境、時代使然。
 
馬克思(也許還有很多別的什麽人)上個世紀發現的問題,本世紀還有人在研究。比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裏說過:學校不理會學生的個性,按照社會的需要像工廠生產線一樣,成批製造定型產品的時代,史稱“第二次浪潮”。現在,人類文明進步到開始重視人的個性、有意識地培養和發揮人的潛能的階段了。平心而論,不管美國抑或中國,與過去相比,個人的發展空間都大多了。
 
既如此,何不善加利用?我想,所謂“不虛此生”,就是盡量享受自己的興趣愛好、展現一己長;既可慰平生之誌,又有貢獻社會之功;也是真正的自尊和自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