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應羞上老人頭

(2013-11-29 07:52:35) 下一個
春花秋月、滄海桑田是自然規律,任什麽人、多大的權勢也奈何它不得。好在人類極聰明,對這種事我們自有因勢利導的一法。比如人們常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一例。什麽年齡的人,用什麽樣的特質來配這個年齡,也叫做“不虛此生”。
 
少年不宜太老成,那是個天真爛漫的時代。人遲早要走上社會,為生活、為事業奮鬥,雖有成功與失敗之別,大都多少要沾染點虛偽和庸俗則一。良心未泯的,組織起同學會、同鄉會在一起懷舊,每逢聚會,最為人們一擊三歎的,往往是那些少年時代無邪、真誠的舉動。最後多歸結為“那樣的年華太短暫”。
 
據心理學家的說法:人生不能跳躍任何一個階段,若是無意間略去了,潛意識會要求你補上。有一個例子是,一位天才兒童,自幼與書本為伍,同伴們還在上初中,他已經念完大學,早早進了實驗室,從事高深的科學研究。在他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家裏人發現他的房間常常傳出機械磨擦聲和歡笑聲。問他,他卻不答,悄悄一看才知道,早熟的科學家正爬在地板上玩電動火車。
 
國人知人論事會以“相配”、“相襯”做標準,這裏可以借用一番:有人小小年紀就有萬貫家私,是一種不相襯。因為個人財富的積累多應與時間成正比。彌補的辦法是他盡早學會經營管理的技能,讓自己的能力與名下的財產相配。
 
還有人年高權重、一言九鼎,卻無益於國家民族。這樣的政治家本應被曆史淘汰了,卻垂簾聽政作著太上皇,也是不相襯。時代早變了,他老人家呆在家裏含飴弄孫就相配了。
 
人的平等,不僅體現在法律麵前,更體現在歲月之間;無論尊卑,人都是要老的。成功與平淡往往與機緣相關,不完全反映某個人的智識和才能。所以,孟子說:“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看來,中年乃至老年仍然藉藉無聞者,不必羞對鏡中華發。不管我們處在哪個年齡,應知、應會、應能的事情大致不差,就無愧於人了。
 
若生來是女人,好像負擔更重了一點。做女人的大道理除上述“得誌”與否、“窮、達”之別而外,還有美貌、姿色之累,與青春息息相關。其實,不同年紀的女人都有可親可愛之處,不過表現不同罷了:女孩兒有清純、少婦有婉約、媽媽有溫蘊、祖母有慈祥……不必一生扮靚。
 
各個年齡層的人做什麽事恰當,很難界定,但大趨勢是明確的。那就是人的知識、能力、見識、個性等(最好還有成就),應當隨年齡增長而提高,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這樣恐怕也不行,輕者自尋煩惱,重者會顯得很可笑。蘇軾有兩句詩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也有這層意思。有了這個認識,人就不怕長大、也就不必怕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