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錐編》劄記之:逝者如斯 在水一方

(2013-11-17 07:50:27) 下一個
中外文學作品,常用隔水相望表示情人可望而不可即,惆悵、無奈的境況。既然將場景設在江河岸上,文中應該還有借汩汩之水表示企慕之情不絕而又久長的意思。
 
錢鍾書先生在其巨著《管錐編》中,有釋《詩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一節,指出:“後世會心者以為善道可望難即、欲求不遂之故”紛紛習用之,如:《易經》 “夾河為婚,期至無船,搖心失望,不見所歡。”《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孟郊《古別離》“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到了曹雪芹筆下又演化成《紅樓夢》裏的《枉凝眉》:“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等等。錢氏並以其淵博揮灑道:古羅馬詩人桓吉爾名句雲:“望對岸而伸手向往。”德國古民歌詠好事多板障,每托興於深水中阻。但丁《神曲》亦寓微旨於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滄海。近代詩家至雲:“歡樂常在河之彼岸。” 慕悅之境遠在彼岸的出處,又見於佛經:“釋氏言正覺,常喻之於‘彼岸’。”錢學專家臧克和也說,望洋興歎,徒呼奈何的“‘奈何’一語本作‘奈河’。《十三經》雲:‘見渡亡人。名奈河津’”雲雲。
 
為什麽古今中外的墨客文人都用江河隔阻情侶呢?也許是因為:山雖高而可攀,穀雖深而可越。唯有江河,急流險灘、暗礁漩渦,“河大水深,不得往來……取象寄意……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悅之情,示向往之境”。臧氏更推衍說,“河水”之象的文化內涵為:禮法防閑、社會輿論、人言可畏、不容越軌等等。
 
我想,不妨再引伸一步:《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其一意為“時間像滔滔江河,日夜流逝,去而無返。”思戀的深度和渴望的程度,最“硬”的指標是持續的時間。江河之象有時間的含義。古人已屢用之。如:齊謝眺《暫使下都夜發新林到京邑贈西府同僚》“大江日夜流,客心悲未央。”整日沉浸在離情別緒中,不能自已。古詩《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者,甚愁也。詩中道她遇人不淑,以水自東流喻其無奈、鬱鬱以終。唐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寄情江水,遊子雖離家多時,思鄉之情未曾稍歇。宋李之儀《卜算子》“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指不休不歇的江水為誓,生死相許。清洪升《已卯春日湖上》“西湖一勺水,閱盡古今人。”時間老人化作湖水靜觀昔賢今愚的表演。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主演過一部電影,片名和主題歌都叫“永不回流的河”——河水像時間,隻有一個方向,象征主人公的愛情,一發便不可收拾,無止、無息。
 
誠然,這些給我們三維聯想的詩篇,多半是因為不可求之於現實生活,才寫就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