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瑣記之:手抄本長詩《決裂 – 前進》

(2013-10-13 07:30:33) 下一個

前麵幾節說的是文革時北京“頑主”的服裝、派頭。他們刻意顯示其“大院子弟”出身,期與“胡同串子”劃清界線。然而,“形勢比人強”。那十年,如官方所說:整個中國社會大分化、大改組、大動蕩、大轉變。沒有哪個階層和利益團體穩坐釣魚台。小孩子也是一樣,雖然從未跟隨過主流,但他們也因“老兵犯錯誤”、上山下鄉、林彪事件等等而見多識廣,其做派中的軍旅色彩很快消失殆盡,並迅速“墮落”,混同於普通的地痞流氓了。外表,他們“倒追”文革前“老炮”(舊式流氓)的裝束。隻有口吻還是那麽狂妄,姿態還是那麽優越。

 

約在七十年代初期,有人做了一首記述這個過程的長詩,在北京各部隊大院、部委宿舍中傳抄。詩的題目是《決裂 - 前進》,采取對話體裁,一個走正統革命道路,勸誡那個淪落的“老兵”,抒發各自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終因話不投機而分道揚鑣雲雲。

 

這首詩的基本情況已不可考。提到它的“文化大革命中地下文學”的研究者也不多。所以,作者是誰?有說名叫王靖、一名彭憶東;全文多長?有人說約七百行,目前能看到的約百行;且錯字病句觸目皆是。

 

從斷簡殘篇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作者站在玩世不恭者一邊,讓他盡情發揮。雖然不是什麽好詩,卻因直言不諱、恬不知恥,真實記錄了一代幹部子弟的頹廢之態。讓後人看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的另外一麵:那些根正苗紅的革命事業接班人,其實不僅從來沒拿革命當回事、且最早背叛其階級和父兄。陳寅恪不是主張“以詩證史”嗎?這首詩裏體現的人性本能、政治無能、革命失敗……頗有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意義,而具史料價值。

 

這裏將采集到的、描寫他們穿著打扮變化的部分轉抄如下,供一哂。

 

朋友,你曾經那樣的英姿颯爽。

黃軍裝、紅袖章

在金水橋頭,

在長安街林道上。

可是今天……

 

今天又怎樣?

同樣是英姿颯爽!

這頭上,是“四聯”理發師的精創。

開士米的圍巾更使我風流高昂。

告別將校呢、

我換上雪花呢的中式服裝。

長街闊步

為市容增光。

 

這鞋,請你仔細看:

它尖、

它扁、

它亮、

它翹、

它窄!

 

這五寸褲腿的線條,

正顯我妙齡正當。

我把它熨得像刀刃一樣。

它使我在人流中穿行,

所向無敵、無人敢擋。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