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衣帽服裝一一提及,下來就到鞋了。北京土話裏也有:“腳上無鞋窮半截”之說。其意,“無鞋”不是光腳,而是要有一雙好鞋,不然,衣服、褲子多麽講究也是枉然。
但是,文革、尤其在早期,人們普遍不講究,穿鞋就更隨便。即便上文中的“頑主”鞋子也頗將就。比如,冬天最“颯”(相當於九十年代之後的“酷”)的裝扮:頭戴羊剪絨皮帽,一身將校呢軍裝,腳上最好是一雙“將校靴”,才相得益彰。試想,若是足蹬大頭靴、老棉窩乃至解放鞋,確實很不般配。
有人說,將靴和校靴是兩種軍靴;還說,為取鶴立雞群之效,有把帥靴也穿了出來的。均不知所本。竟有修鞋店接活給人訂做“將校靴”倒是確有其事。說明腳底之物,在觀瞻效果中所占比例,多麽重要——穿錯鞋則頭重腳輕、枉費心機。
那時的北京,四季分明。春秋天時,最受“頑主”青睞的是“白回力”。這是一種球鞋,不分運動項目可以通用。那時的“回力”還有藍顏色的,因被認為與上麵的軍裝不搭,而無人問津。
夏天太熱,裝宜輕巧,正好市麵上有一種“懶漢鞋”,因不用係鞋帶而得名。塑料底、黑燈芯絨麵,配黃、綠、藍裝都不唐突。男女皆宜。然而,“懶漢鞋”分三種,鞋麵都一樣,鞋底則因顏色白、紅、黑(膠底)叫法不同。白塑料底的,叫“白邊懶”,餘者類推。“頑主”隻穿“白邊懶”,是他們的標誌。另外兩種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