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瑣記之:毛主席著作大小本

(2013-10-08 06:46:24) 下一個

文革伊始,先是“停課鬧革命”,待到“複課鬧革命”,就有新規矩了。如:校門口站著幾個人,檢查每個學生有沒有帶齊三樣東西:《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和毛主席像章,是紅衛兵的還要把袖章戴在左臂。沒帶齊的:回家去取,毫無商量餘地。

 

《毛澤東選集》和《毛主席語錄》又稱“紅寶書”,早在文革前就被雷鋒奉為“糧食、武器、方向盤”了。據自稱有所研究的人說,《毛澤東選集》一書,在全球範圍內、發行量僅次於《聖經》。若考慮到《毛選》印行之時間集中,那麽同期,《聖經》的需要量恐怕還曾稍遜一籌呢。

 

《毛澤東選集》初版大概麵世於晉察冀邊區時代,及至文革,已經有過幾個版本了。我們所見到的,先是四卷分開的四大本;後來出現了合訂本,而且是字典紙的,都是32開本,一本的厚度也比四卷本薄。不久,又推出了用字典紙印的64開本,對視力的要求頗高。《毛主席語錄》則一出來就是64開;再出更縮小了一倍。

  

少不經事的孩子於是開始了攀比,看誰的《毛選》、《語錄》開本小,以至扛著四卷本、裝滿半書包的同學,都羞於拿出來。當年,報紙上說每逢發售《毛澤東選集》,廣大工農兵群眾歡欣鼓舞,漏夜在新華書店門外排隊購買雲雲。我們認為那不可信:《毛選》、《語錄》都是發的,取得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單位裏發,各種各樣會議、活動上發;各式比賽的獎品是它;同學、戰友分別紀念也是它;要是結婚,還會來個《毛選》、《語錄》大豐收……。

 

老師批評說:大本小本裏麵都是同樣的“毛澤東思想”,要比應該比誰學得深、領會得透、做得好。而不是多大的開本、白報紙還是字典紙。他們哪裏知道,學生間的攀比另有深意:因為“毛著”的主要來源是父母單位,而發放之先後以按機關層級高低為序:中央機關、軍隊、省、直轄市、地級市、市縣等等。誰的書包先輕了、掏出來的是縮印本了,說明了其出身、背景。

 

中國固有的“版本學”,於本文無涉,我們哪裏知道,不同版次的毛主席著作,內容依時代需要有所改動。老師也沒想到,比版本根本就不是什麽“形式主義”,而是我們無師自通、自動繼承了被批判得一塌糊塗了的等級觀念,及其連帶的零零碎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