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AI暗知識的哲學啟示

(2019-08-18 08:36:27) 下一個

AI暗知識的哲學啟示

人工智能不僅呈現出文明競爭製高點的特征;而且它的發展所產生的新領域,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已有的價值觀與哲學視野。最近,鳳凰大視野有一個關於人工智能的講座。講座專家介紹了一個全新的AI概念 - 暗知識。這個概念是指人工智能中的一個奇特現象,即AI通過深度學習後,表現出極高知識性,並能處理極複雜問題。但是人類無法知道AI究竟在幹什麽。也就是說,人工智能中產生的知識是無法以語言邏輯和科學定義來表達。它具有知識性,卻不具備知識的被表述性。因此,AI學術界將這特殊的現象以暗知識來定義。講座專家在介紹了暗知識後,引申出他的另一個看法,即曆史上西方的哲學家們帶給人類的啟示,實際上遠遠小於人們以往的想象。這也許是相當一批AI學者共同的思考了。因為,這個現象與康德推崇的至高無上理性恰恰相反。因為,暗知識無法表現為具體的理性形式,但它卻具有比人腦遠遠強大的知識能力。前一階段,作者寫了【理性的浮躁】一文來探討與商榷被康德忽視的感性。AI暗知識的出現使得我們能夠從更深的角度來探討哲學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從哲學的源頭說起。

哲學範疇被蘇格拉底, 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定義為知識論倫理形而上三部分。作者曾經說過,這樣的哲學範疇分類值得商榷。因為,這三個部分僅僅是人類麵臨的問題。而哲學範疇應當通過方法論來區分才更為合理。如果有兩個範疇必須運用相同的方法論,那麽其中必然有一個不是獨立的哲學範疇。比如倫理,和 形而上。從人類的精神實踐來看,倫理,與形而上具有相同的探索方法。而且,倫理真諦與存在真諦是同源的。探索存在真諦就是探索倫理真諦。所以倫理不是獨立的哲學範疇,它僅僅是形而上作用於人內在的表現形式。而真正獨立的哲學範疇隻有知識論形而上。中華傳統文化也是如此定義的;如老子就說:為學日增,為道日損。老子不但說出了哲學範疇,而且還說出了其研究的方法。西方哲學史突出了知識,並極大地促進了科學。但是,形而上卻並忽視。康德排斥形而上,因為它沒有解。這與東方文明相比,形成了奇特的反差。現在暗知識的出現,在哲學上意味著什麽呢? 作者認為它有以下幾個啟示。

1. 它必將打破知識論形而上之間的壁壘。正因為方法論的差別,人們一直以為,這兩個哲學範疇沒有相通之處。然而,當暗知識本身呈現了知識論形而上的雙重特性,這個壁壘出現了鬆動。在此,我們想到了微觀粒子的波粒兩重性而產生的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產生,統一了經典力學與波動力學;從而將物質的理論與場的理論統一在一起。而暗知識也必將開啟知識論形而上的統一,必然會促使人們從存在整一去審視哲學與人生。這在以前的哲學界是很難想象的。

2. 它必然會導致形而上被納入科學領域。傳統的科學以求解為特征。而沒有規律的形而上,被科學排斥在外。暗知識的雙重屬性將會打破這種誤讀。求解的偏執實際上來源於線性問題的慣性。它不能成為科學的嚴格定義。更廣義的科學定義應當是,人對存在的認知;其中包括知識與經驗。愛因斯坦曾經說,五百年後的科學是佛教。也許,他對精神經驗也有同感。也許在幾百年後,科學家將被要求具有精神力量,而不僅僅具有邏輯分析能力。

3. 它必將導致人們重新審視那被忽視的人類感性; 因為暗知識的物理本質就是,人將自身的感覺模擬在機器上。作者在一些文章中多次提出,人類文明的更深層內涵在於感覺,而不在於思想。這是精神探索者在一定階段都能得出的結論。從哲學整一出發,能圓融知識論形而上的,隻能是感覺。因為邏輯解析對形而上一籌莫展的現實,使得人類將不得不擴展自身的認知範疇。即,它將不被局限於思想,而必然延伸至感覺經驗。所以認知範疇將更廣義化,感性化。思想僅是感覺的一個特殊形式。人類將會對感覺的根基 – 覺知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深入精神。

為了進一步說明以上幾點,讓我們從暗知識的根基出發,並類比人類本能來深入探討。AI的基礎是應用人類感覺神經的道理,並以半導體的二極管的網絡構架作為基礎來實現的。許多層這樣的神經元網絡模擬人類的感覺功能。它的具體運作是圖像識別。比如草地上一隻貓的圖像。要讓機器識別貓在草地這個事實,必須要在每層神經元網絡上按設一些參數來確定。如果客廳裏一隻貓的圖像,那麽就需要另外一組參數來確定。參數以0或者1表述;這些參數組就涉及到具體的算法。它有點類似無窮變量,無窮價的線性方程組。在這樣模擬神經元的基礎上,通過深度學習,建立圖像之間的關係, 從而獲得知識並使得機器變得聰明。但是機器具體運作(無窮方程組)卻失去了邏輯解析性,成為暗知識。AI的這些進展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下列問題。 A.人類借助機器作為自身思想的延伸時,發現機器在某些方麵超越了思想。 B. 而當機器真正超越了思想時,人們卻發現超越的內涵卻不是思想。C. 更有甚者,超越的內涵卻像被人們忽視的感覺(盡管是模擬的)。 D.粗糙模擬的感覺能如此聰明,那麽,人自身感覺的潛力是否被忽視了呢? E.如果感覺的潛力真得很大,那麽忽視感覺的原因是什麽? 無論我們如何看待暗知識,人類已經無法繞過這些自然衍生的問題了。

對於精神實踐者來說,人生所有意義就是豐富自身的感覺。按佛教理論,人的感覺(或者說覺知)有無窮的潛力。它可以通過提高靈敏度與空靈性來趨向完善。對佛教徒來說,就是以修行的方式來達到通透內在;即佛經上說的般若智。這種般若智是指精神實踐者達到心智覺醒後,表現出來的那種敏銳準確的直覺智慧來應對複雜問題的能力。它與暗知識很相似,但是遠勝於暗知識。也許讀者會感到般若智很虛幻,不容易接受。那我們探討現實例子,武術界有句話叫“唯快不破”。但是,要想快而準確,敏銳直覺是基礎。而敏銳直覺的培養需要脫離思辨習性的修行期間。在這裏,作者不是提倡放棄思辨,而是強調將思辨與感覺歸於整體。因為,即使思辨中寶貴的靈感,也是基於敏銳直覺。而作為整一的哲學視野,知識與形而上,思辨與感覺是一個整體。切割分裂它們,或者貶低一部分,抬高另一部分都是不可取的。在這裏作者著重強調的是,如何從精神實踐中去發現完善模擬機器神經元的結構,使得AI更有效率。這也許就是當代科技與文明競爭的製高點了。從這點出發,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易經,與佛教經典中的大圓鏡智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pplebee3' 的評論 : 是這樣。返璞歸真。
applebee3 回複 悄悄話 之前沒有特別意識到你提過的感覺重要性。現在有體會了,不過我覺得這個感覺是很深入的幾乎是禪修狀態下的自然放鬆。其實最終是體驗大自然美好的回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