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民主的道義內涵與東西方實踐

(2012-01-25 15:06:38) 下一個

民主的道義內涵與東西方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政體走向民主成為潮流。但是,爭議存在於中國應該采用那種民主的運作方式,才能使得國家政體能在良性互動中不斷完善?這樣的爭論在海外華人中尤其激烈,各種觀點表述的背後都滲透著每個海外華人的愛國之心。對文明的依戀使得大家在各種平台上交流,乃至爭論。這樣的爭論使得對民主理念進行係統論述成為必要。而爭論或辯論更會使人們對民主理念的理解加深。筆者在此表達粗淺的看法。

1.      民主的淵源與屬性:

民主源於希臘意為人民。即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管理國家事務的製度。法國大革命時,民主成為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訴求自身權利的口號。在那以後,民主成為弱勢群體向強勢群體訴求公平與公正的理念。那麽,民主的屬性是什麽?

首先,民主是政治理念,而不是宗教理念。類似其他政治理念,民主不具有宗教理念的普世價值,例如博愛與慈悲。因為宗教理念通常超越民族,國家, 地區與時代;而政治理念無法達到這一點。例如“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是共產主義理念,它完整地表達了理想社會人的義務與權益。沒有人否認這種理念的合理性,但它無法超越時代,所以具有“烏托邦”的特性。東方的“天下大同”也屬於這個範疇。任何理想社會的政治理念都屬於“目的理性”,在此東西文明並無本質差別。然而沒有“程序理性”,“目的理性”是意義不大。民主就是這樣的“程序理性”,它致力於人類向理想社會邁進。因為它不僅無法超越時代,也無法超越國家以及文化。所以,要想使民主理念具有某些普世價值,它必須不脫離“目的理性”,並包含以下的內涵。

 

2.      民主所要達到的目的: 

 

民主要達到由民作主。它是一種理想的國家形態(政體或國體)。民主既是人的自主性的體現,又是合理的國家意誌的集中。用林肯的話,即“民有,民治,民享”。民主不僅是政治理念,同時也是文化理念,它必須包含平等,自由,協商,妥協,合作。作為“程序理性”,它訴諸於:

國家權力與民眾權益之間的和諧統一,

多數裁決與保護少數之間的和諧統一,

公民權利與公民義務之間的和諧統一,

參與過程與尊重結果之間的和諧統一,

合理選拔與自由選舉之間的和諧統一,

長遠目標與現實利益之間的和諧統一。

如果沒有以上六大矛盾體的相對平衡,體製會漸漸失去可持續性。從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完善的民主理念應該是一個較好的尋求正義機製,至少它也應當是一個可接受的糾正錯誤機製。否則,它就沒有普世價值。然而,當將民主內涵進行以上的抽象化,係統化和哲理化後,人們不難看出,它也具有相當 程度的“烏托邦”特性。為什麽呢?因為民主理念的社會運作取決許多條件。

 

3.      民主運作的先決條件:

 

民主理念的社會運作是要在以上六大矛盾體裏取得統一,建立平衡,避免極端。從而實現利益分配公正,社會生活和諧。這樣,公民素質和社會結構對民主運作就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它要求參與者在作選擇時能以這六大矛盾的和諧統一為出發點。以使得多數裁決的結果能導致正義的發現,或者是錯誤的糾正。由此,民主社會的公民應該具有以下素質,以及民主社會的結構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A.     公民能認真並負責任地參與民主過程。

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行為。因此,它要求全體公民的參與,並將此視為職責。民主運作的參與率往往標誌著民主體製的完善程度。不完善的民主運作會使公民喪失對民主的信心,從而脫離民主過程。這樣多數裁決的原則就會喪失。

B.     公民有相當程度的受教育的水平,並具有分析問題的能力。

民主運作最重要的部分在於討論與辯論,而不在於最後的抉擇。隻有通過討論與辯論,才能使得多數人認清正義,至少也應當使得多數人明白什麽是錯誤。因此,它要求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否則民主運作很難產生正確的效果。

C.     公民既要懂得爭取合理的個人權利,更要有承擔公民義務的意願。

民主不光是尊重公民個人權利,更重要的是要求公民承擔社會義務。爭取個人權利與承擔社會義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們之間要有合理的平衡,如果隻強調個人權利而不承擔社會義務,那麽民主就被扭曲了。

D.     公民要有了解信息的平台和交流觀點的平台,以防被信息誤導和觀點交流的堵塞。

公民要有效地參與民主過程,除了需要有分析問題的能力,也需要有充分的真實的信息來幫助其認清問題的根源。沒有這些信息或者在錯誤信息中,公民無法正確地參與民主過程。因此,民主過程要求信息公開,媒體透明並獨立於勢力之外。而且民主社會應該有交流的平台使得言論自由的優勢充分發揮。

E.      公民能理性容忍民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與偏差,並尊重結果。

盡管民主的最低要求是糾正錯誤的機製,但民主的運作不可能不產生錯誤。因此,它要求公民既要積極參與,也要能尊重即使是錯誤的結果。不能因此而破壞民主的運作程序,因為它是糾正錯誤,避免更多錯誤的生命線。

F.      公民不僅在法律麵前平等,而且在社會意識裏也應該是平等的。

民主的運作取決於平等。人與人的平等不能隻停留的法律條文上。人與人的平等應當根植於社會意識裏。在一個種族歧視的國家或世界裏,民主的運作是很難達到公正的。

G.     民主社會的結構應該是一個多元的,不應該有一個超強勢力集團存在。

民主理念的運作需要社會結構的多元。政府隻是多元結構中的一個部分。除了政府,政黨、組織,企業和社團都是其中的部分。如果存在超強勢力集團淩駕多元之上,民主的合理運作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走到相反的方向。

H.     民主運作不應該追求單一模式,而應該強調民族與國家的特點。

每個民族與國家都有自己文化淵源和特點,因此他們的民主運作方式也必然存在差異。所以,民主的世界潮流應當尊重多樣性,而不是單一模式。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強加於其他民族。以暴力來推銷民主,無論怎麽粉飾,其實質是反民主的。

 

4.      民主理念的東西方實踐:

 

用以上民主理念的目的,及民主運作所依賴的條件作為標準,我們不妨將東西方的民主實踐作個探討。由於文化的多樣性,民主的實踐在各個國家都不相同。這裏筆者選擇中國與美國作為探討的例子。這是因為中美兩國同屬於文明國家。多民族的文明國家對民主運作的要求更高。它比民族國家具有更高的探討價值。

讓我們先把目光放在美國:      美國的民主雖然產生於西方的殖民主義。但因多民族的移民,需要超越民族的文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人權運動打破了不平等的壁壘,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成為社會製度。盡管仍然存在很深的種族歧視意識,但法律上的平等是民主運動的巨大進步。自由,民主,人權與平等使得個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美國在二十世紀末葉達到最高峰。由此給美國人帶來很強的自信,有時甚至帶點傲慢。在這種潮流下,美國人固步自封。進入新世紀,美國的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開始爆發。當仔細地觀察問題的根源,人們發現正是美國人對民主與自由的解讀造成諸多矛盾的對抗。哲學告訴我們,任何極端的措施都不具有可持續性。民主理念的運作也不例外。那麽美國民主運作的問題到底在哪裏。當將美國民主實踐與以上民主理念和條件相比時,可以發現差距非常大。它既沒有做到民主關切的六大矛盾的和諧統一,又不具備民主運作的許多條件。那麽它最主要的問題在哪裏?  很顯然,資本作為超強勢力存在使得美國社會結構失去民主運作的先決條件G, 並因此影響其他條件。三權鼎立的美國,體製分為行政,立法與執法結構而相對獨立,並存於多元之中,但是資本勢力超然於社會多元之上。自由選舉的目的是選出大眾接受的政治家來實現他們的治國理念。不幸的是,民眾可以選舉的候選人卻是“資本選拔”出來的。這樣,民主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步驟  “選拔”被資本操縱了。這些被資本選拔”政治家必然要對推動他們當選的資本負責。因此他們無法承諾選舉誓言。美國愚人節的一個諷刺笑話是:政治家無權參加那天的說謊比賽因為他們無與倫比。政治家信譽如此低落,民主政治的希望是渺茫的。這種失落感使得相當多民眾脫離了民主過程。這就使得民主運作的先決條件A沒有充分實現。各次大選中,民眾的參與率不高。民主運作取決於交流。即人民為自己的未來探討共同的問題。探討需要信息,交流需要平台。然而,媒體卻是資本勢力的大本營。沒有媒體的掩護,資本勢力的運作將暴露無遺。於是“資本選擇”的媒體產生了。民主運作的先決條件D沒有充分實現。美國普通民眾簡單樸實,不具有基本的哲學素養。在選擇性的媒體下,他們失去許多判斷能力。民主在他們眼裏就成為“用選票來爭取個人的利益”。人們遺憾地看到民主運作的先決條件BC 也沒有充分實現。多元民族本是民主社會的優勢。但種族歧視隔裂了多元文明的交流。工作外的時間裏,美國各民族是分裂的。由此可見民主運作的先決條件F也沒有充分實現。這些先決條件的喪失,使得美國的民主運作遠遠達不到民主的最低標準 “糾正錯誤機製”。讓筆者舉例說明。1)國家債務問題:每個美國人都清楚,國家債務的累積是危險的。它對國家的負麵影響,隨著數量累積正在非線性地加速,危機就在前麵。而且,正確的解決方案也是清晰的,唯一的。那就是縮減福利與軍費,並促進經濟,增加稅收來將債務壓低到可控水平。然而沒有政治家敢在大選中承擔這樣的責任。因為他們知道,這通不過“資本選拔”,也通不過民眾選舉。即使真心想解決問題的候選人僥幸成為領導人,他也無能為力。因為民主運作產生的各大利益集團相互牽製,以至於體係的靈活性喪失。機構的僵化使得美國民主連這麽簡單的邏輯錯誤都不能糾正。 2)多年戰爭問題:當代多次戰爭是美國民主一個奇特的現象。這種暴力形式與民主理念的衝突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美國總是一次次將它強加於人。每次戰爭發動前,美國民眾總是支持的。而戰後反思總找不到充足理由與價值。用戰爭來詮釋民主,顯然是錯誤的。可這樣的錯誤美國民主也是無法糾正的。因為戰爭是資本取勢的需要(維持美元霸權)。精通“市場的媒體總會告訴民眾,戰爭是國家的需要也是民主的需要。因此大多數美國人在那種時刻又隨著媒體跑了。回顧這些,人們不禁要問,曾經促使美國社會進步的民主怎麽會變成這樣?從哲學上,這並不奇怪。當理念帶來優點時,它的缺點必然伴隨其中。進步是理念的優點被民眾接受,衰敗是理念的缺點被既得利益者利用。當民主被曲解為“以選票來爭利”時,民主運作走向極端。

那麽,什麽是民主(程序理性)的道義內涵?筆者建議下麵五個方麵,它們相互聯係並補充。

        民主的人類學含義:即人的自主性 - 自由思想,自我表達,自我實踐並為此負責。

        民主的政治學含義:即政治秩序的理性化,使得過程透明,程序合理和社會有序。

        民主的社會學含義:即平等參與社會結構調整,使得資源,知識和責任達到共享。

        民主的經濟學含義:即發揮整體優勢與個體積極性,使得做事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民主的倫理學含義:即通過交流討論與辯論,公民認清什麽是正義從而自我約束。

 

也就是說,自由意味著責任,平等意味著共享,民主意味著表達與傾聽,實踐與糾正。除此之外,我們無法想象什麽是真正的民主。當反思民主走向庸俗化時,人們不可能不關注到產生它的文化背景。即美國現實生活中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肯尼迪總統為什麽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麽,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麽”? 正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這麽想。當僅僅關注自身利益時,我們正在將民主權利拱手相讓。多數裁決的原則就成為多數選舉少數裁決。在資本至上的環境裏,最終成為資本裁決。資本從誕生起,一直是把雙刃劍。它既能整合經濟又能炒作泡沫。為防止資本壟斷,西方精英也是竭盡全力。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在“術”,而不在“道”。“資本智慧”總能找出擺脫法律束縛的“術”。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說:“正因為人類能夠接受正義,所以有可能實行民主,但又因為人類有非正義的傾向,所以必須要有民主”。但是這個民主不能是以選票來爭利,以勢力來博弈”的遊戲。而應該是揭示正義的途徑。正義往往基於個體而達於整體。克服個人主義的傾向,樹立為公理念是民主實踐走向完善的重要途徑。隻有這樣人們才能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荀子)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放在中國:從曆史上看,中國的民主實踐大致始於科舉製度,從那時起中國開始進入平民政治。但實質是君權下的有德精英治國理念。正是這種製度為國家提供了人才,緩和了社會矛盾,也正如此,延長了封建專製的壽命。在列強侵略和民主新思潮下,這種專製的弊病無法使體係自身調整。革命就不可避免。經過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改革開放,人們看到中國的民主實踐也不盡人意。當將中國民主實踐與以上民主的目標和條件相比時,差距也是非常之大。那麽它最主要的問題在哪裏?  類似於美國,政府作為超強勢力存在使得中國社會結構不符合民主運作的先決條件G。此外,民眾民主參政的平台匱乏(條件D不充分),大多數國民的受教育程度低(條件B不充分),使得民眾參與民主的積極性不高(條件A不充分)。而且,隻有內部選拔沒有公開的選舉。正因此,西方將當代中國說成是專製獨裁。而有些中國人也這麽認為。如果民主=選舉,那麽這種觀點或許有道理。但是民主的內涵遠遠大於選舉。中國政治體製的確不民主,但認定它為專製獨裁,則邏輯依據不充足。民主是國策體現民意並造福多數。選舉僅是體現民意的一種方式, 不是唯一方式。讓我們用民主的五個道義內涵來梳理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曆程,用邏輯來推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舉世矚目。連西方學者都認為是個奇跡,而不可思議。曆史上,任何大國的社會轉型都付出慘重代價。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唯一的例外。當現在回顧它的曆程,可謂是非常艱難。從解放思想到真理標準,從摸石子過河(小崗村)到殺開一條血路(經濟特區),從國企改製到引入市場機製,從東南亞金融風暴到價格闖關,從與國際接軌到世貿談判,,。每一步都困難重重。每一步的成功都是下步的必須,而每一步的失敗則全盤盡失。那麽,在一窮二白的大國進行如此社會轉型,克服這麽多困難而不犯大錯。靠的是什麽?如果說這是獨裁壓迫與貪汙腐敗的結果,顯然是荒唐的,因為獨裁和腐敗的體製是無法促進經濟的。合乎邏輯的結論隻能是:靠得是自身某種調節改錯的機製,靠的是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同時發揮集體的優勢。而這正是民主運作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在決定改革開放政策過程中並不存在決策獨裁。為什麽?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任何預定可行的決策供執政黨專製。在不清楚什麽道路走得通時,隻能通過解放思想大家想辦法,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將可行的方法集中並推廣。從另一個方麵來看,獨裁專製是指執政黨為自身利益而加強與控製權力。但是,改革開放從本質上是執政黨為國計民生而放權的過程。這兩者是無法等同的。那麽,怎麽給改革開放下一個定義呢?筆者認為它是由執政黨主導的,大多數國民參與的,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解放社會生產力的實踐。它的成功表明在其過程中含有很大程度的民主,其根源就在於“為公”理念。而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在於脫離了“實事求是”,濫用“為公”理念。然而,人們也清醒地看到很多錢權交易,個人意誌等等腐敗現象存在於改革過程。為了改革成功,中國必須走向民主。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已看清民主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包括執政黨。但中國民主成功的保證恰恰是有序協商,穩定漸近的民主方式,而不是“茉莉花”式的革命。民主始於個體,必歸於整體才有意義。沒有“為公”理念的有序,民主的路走不遠。民主基於現實,必適於將來才有意義。離開“實事求是”的探索,民主的路走不實。改革雖然初步成功,但是它沒有終點。每個階段都有新問題湧現。悲觀者總是被那些問題所困惑。卻不知隻要堅持“天下為公”和“實事求是”,人們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事實上,改革開放的關鍵在於開放。它要求我們解放思想,不拘泥於任何模式而又借鑒於所有模式。當然,中國民主不能依賴執政黨為公的自覺。任何政黨和民眾都會有不自覺的時候。民主社會是要通過交流使得不自覺無法成為主流。從“天下為公”和“實事求是”出發,公民充分參加政治運作的平台是不難建立的。

 

5.      民主理念的曆史使命:

 

在探討中美兩國的民主實踐後,有必要總結民主理念的曆史使命。自產生以來,民主一直被強調為政治理念。然而從程序理性的道義內涵來看,民主更側重於文化理念。因為它關係到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因此訴求民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認識正義的過程,改變自我的過程。通過民主方式集中起來的不僅僅是政府形態,更深入地說是我們的價值觀。如果我們將人生價值定義為“處於利益鏈的最高端”時,民主的質量就降到最低端。因此,在訴求民主時,我們應該學會改變自己。民主不是絕對的自由。如果不是這樣來理解,民主的生命線就失去了。也就是說,通過民主運作來實現社會改良就不可能,革命就不可避免。革命不屬於理想的社會變革。但它是天道的組成部分。

正因為民主是文化理念,它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不矛盾。資本主義強調資本的優點,而社會主義要防止資本的缺點。實踐證明,合理的社會應當既能發揮資本整合經濟的作用,又能防止資本成為“不勞而獲”的工具。無論那種製度,關鍵在於誰能用好這把雙刃劍。為防止資本壟斷,西方想到政府限製,東方想到“為公”理念。然而沒有 “為公”理念的政府往往是資本的附庸。倡導個人主義的西方在此陷入理論誤區。Reinhold Niebuhr認為:社會僅僅是累積的個人利己主義,沒有一個群體的行動是出於純粹的無私行為。這種論點說明這位神學家沒有明白“心”的力量。“為公”理念是基於“同體感受”,即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它不僅僅是精神體驗,更是人類倫理道德的力量源泉。沒有這種體驗的人是很難理解它的。精神體驗的缺失反映了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理性主義的局限。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開始,理性被完全引向思辨,內在經驗、直覺被基本忽視。當然這與西方對“感性”研究的技術匱乏有關,現代實驗心理學僅達到潛意識的層次,但從來沒有更深入的突破。因為他們不懂這種突破隻建立在自身體驗而不是它身實驗;它需要實踐者傾“心”的投入,它需要一批批人的探索和一代代人的傳承。由此西方政治倫理學完全流於邏輯思辨,如目的理性,公共理性,程序理性等等。把民主簡單地歸於人權,並以個體尋求利益最大化來主導人的行為。並寄希望道德理性能產生於“你思”與“我思”的重合。然而現實是,個體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恰恰就是選擇“我思”的過程,這種重合是不現實的。同時爭利必然依附勢力,否則一事無成。它必然導向各說各有理的勢力博弈,乃至最後講勢不講理。“你思”與“我思”的重合不能隻停留在人權平等的概念上。平等的含義是那麽深厚以至於隻能用心去感受。在參觀美國國會辯論時,現場使得筆者無語。大廳除了講演者空無幾人,那裏沒有表達與傾聽的平等。真正的平等從不來自訴求,平等就在我們的心裏,當表達時,不忘傾聽,當得到時,不忘奉獻,,,。將眾多平等內涵疊加一起,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平和的心,一種對“道”的體驗。它是“Grace”的源泉,也是思辨理性的基石。隻有從這裏出發,才能有“你思”與“我思”的最大重合。這也是為什麽筆者在“中學”一文中說,西方現在像是用一條腿走路。

描述“存在的內在秉性”時,東方就不僅僅導向理性,而是導向道理。道理就是“道和“理”,即對道的精神體驗,以及在其基礎上的邏輯思辨。這樣,人的行為不僅有尋求利益的思辨,也有對是否符合道與德的考量。做事求“心安”成為中國人的意識。“仁,義,禮,智,信; 溫,良,恭,儉,讓”都富有體驗和思辨。道德考量的文化曆史積澱使得中華民族具有較深“同體感受”和悲憫情懷。他們向往大同世界,喜歡群體生活。然而在西學東漸下,東方“為公”理念也陷入誤區。首先,大同世界的理念脫離了對道的體驗,反而依賴於西方超現實的意識形態 共產主義,並把所有製的公有作為“為公”理念的依據,而加以實踐。如果說中國的這種實踐產生於反帝反封建的救亡潮流而有些道理的話,那麽在進入和平後,應當健全法治,走向德治,而不應該將維係“為公” 社會建立在“鬥爭哲學”的載體之上。 人們向往高尚,但無法移植高尚。“為公”社會的維係不能僅靠理念的堅持,因為它既不足於抵抗物欲的侵蝕,又容易造成理念的輸出來苛求他人。“為公”社會的維係更應該通過道德的力量,因為它是和諧的本源。無論主義有多大魅力,人們最終都是跟德走。由此人們看到,東方在當代是用兩條不健全的腿走路,一路跌跌撞撞。因此,我們不僅要恢複傳統文化,恢複道德力量,也應該學習西方,走向公共理性,程序理性和溝通理性的細節建立,並形成自己文明特色的民主體係。這樣人們會在維護整體的前提下,尋求個體利益最大化。

作為文化理念,民主最終的訴求是道德。沒有效率的民主是“民粹”,不講秩序的民主成“民暴”,不顧整體的民主叫“自私”,犧牲明天的民主謂“龐氏”,放棄責任的民主屬“無知”。道德注重內在準則,民主注重外在形式。兩者相互補充。所以Reinhold Niebuhr的名言應當改為:“人能接受正義,德治成為必要;人會偏離正義,法治成為表現”。而民主是立足於法治,並走向道德的途徑。有西方學者認為,二十一世紀是左派思潮回歸的年代。筆者感覺,這種回歸更多會在經濟層麵。如果沒有“為公”理念促進的有序民主所產生的效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無法在全球化進程中勝出。從這個意義上,它更像是東方文明回歸的年代。人們會更多地從整體和個體的平衡來看待問題。它也許漫長, 但它帶著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獅城唐寅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受益非淺。讓我用心拜讀你的其他文章。
老幾空間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好的對“民主”分析,特別是對中國當代政治的解讀方麵!

我認為民主的實質可以簡單一句話兩個字概括:“妥協”!也就是儒家中庸的觀點。
隻追求民主的權利,而不願承擔民主的責任和義務,是實現民主的最大障礙之一。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M士官的評論:
前麵講的民主是政治理念,因為這是目前東西方對民主的共識。後麵講的民主就不僅僅是政治理念,而是包含文化道德了
WM士官 回複 悄悄話 請教博主,前麵說民主隻是一種政治理念,為什麽結尾總結時講東西方可以依賴的仍是民主?
花兒朵朵 回複 悄悄話 拜讀了。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雨滴的評論:
謝謝雨滴的參與。你的觀點很對。
雨滴 回複 悄悄話 先向小艾媽媽和鬆鼠問好啊. 看樣子俺們仨姐妹都喜歡yfz9465的論述和觀點.

yfz9465, 很有水準的博文. 尤其欣賞社會需要有道的理念. 如果民主是政治理念, 是有區域性的, 那麽隨著資本的國際化, "道"的普世價值和跨區域的博愛與慈悲更是任重而道遠了.

讀你的文章很收益. 會慢慢拜讀你的其他文章的.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quirrel_6的評論:
謝謝你的參與。我們的觀點差不多。同意你的“缺乏監督的一黨執政,久之極易被利益綁架,放縱人性中逐利之惡,這跟西方民主被資本綁架一樣的道理。簡單的交流缺乏阻止不自覺成為主流的力量”的看法。如何形成有效的交流?很多事可做。一步步來。至少現在比三十年前好多了。我們應當走一條不斷促進經濟,同時又不斷改善民主的路來。
squirrel_6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你的文章分析到位,受了不受啟發,謝謝。特別欣賞你的一個理念“奉獻即是獲得”。

基本上同意你說的所有觀點,唯一就是你說“當今中國雖然還不民主,但絕不是專製獨裁”,“中國民主不能依賴執政黨為公的自覺。任何政黨和民眾都會有不自覺的時候。民主社會是要通過交流使得不自覺無法成為主流”。這一點我比你稍微悲觀一點,缺乏監督的一黨執政,久之極易被利益綁架,放縱人性中逐利之惡,這跟西方民主被資本綁架一樣的道理。簡單的交流缺乏阻止不自覺成為主流的力量,這也是目前中國社會一些痼疾存在的原因。暴力革命不可取,如何和平地博弈、促進為公的主流成為課題,也就是你所說的“術”。

胡言幾句,見諒。你的其它文章,我會找時間看完。多謝小艾媽的貼子,把我引到這兒,見識你的好文。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小艾媽媽的評論:
謝謝,祝新年好!
小艾媽媽 回複 悄悄話 哇,你的文章都很有看頭,看得出用心撰寫,專心修行。

為你鼓掌,替你歡喜。
小艾媽媽 回複 悄悄話 拜讀了,太專業全麵了,受教。
闡述的十分深刻,確實西方民主發展走向一個瓶頸,開始到東方的古早精神文明裏來取經。
民主製度全麵建立慢半拍的國家也紛紛從西方的民主實踐經驗裏挖出自己想要的寶。

有人說,民主是個過程,不是終極目標,希望人類的智慧會讓地球村落更加和諧完美。這需要人類的共識努力,也靠天意造化。

謝謝你的分享,真心的,祝龍年大吉大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