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
(2005-07-08 13:22:53)
下一個
如今在這個世界上標新立異也太難了。你想到一個點子,五十億人不定誰早就出過論文了。如果不幸是個一個好點子,五十億人早就被IT垃圾寵壞了胃口,總覺得不夠新奇刺激。再等你來個逆向思維,人家說,拜托這位仁兄,我們360度立體空間的思維都試過了,你那二維的一根線也太那個Cliche了(發這個音要帶點兒法語腔才夠cool)。
哪裏象諸子百家的年代,看看蝴蝶呀,魚呀什麽的,就能創出一個學派,流傳千載。隨便一個豁然輕鬆的心情,就生出後世無數的演繹。瑰麗的詩篇中,暗喻借喻寄物抒情,連個明喻都少。一方麵與政治氣候有關,另一方麵與思維方式有關。讓東坡居士去直白“因為A推出B,所以非B推出非A”,打死他也不會這麽寫,因為這與中國美學的“意盡不可言傳”的境界不附。所以蘇東坡不會說:“算了算了,兄弟玩兒不轉了,不看開點兒,可叫俺下半輩子咋活”。相反,他一書雅量高致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無可奈何的微笑一次,重複著老莊的曠達開朗的心境。無論福如禍至,看的透徹就是了。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破。但說白了,中國文人的為人不過是:進而以儒家治國治事,退而已老莊自我安慰。不把蘇東坡罰去作團練使,看他寫什麽風雨陰晴。不把辛棄疾賦閑,我們也沒的“稼軒長短句”來看。
同樣的詩,同樣的禪意,要是讓叔本華來作,他準會寫“人生即意誌之表象,意誌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你越是要裝做超然的微笑,他越是把血淋淋的事實揭給你看。西方哲學史中的悲劇主義一直是隱藏的,希臘人的積極能動性一直占主導地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希臘悲劇的基礎。而東方正好相反。雖然不想重複阿Q那句“我們那時候,早就有啦",但如果歐洲人讀過金剛經,叔本華也不會紅成這個樣子。
工業社會也好,信息社會也好,西方人骨子裏還是蠢蠢欲動,唯恐天下不亂的。流行一把叔本華,就跟理查.吉兒信達賴喇嘛一樣,趕個時髦而已。否則怎麽去標新立異呢?摩拳擦掌的能動欲望,和思維方式有關,和政治氣候(可能)無關,和飲食結構有很大聯係。電影Point Break裏那位朋克老弟,聽著搖滾還砸床,我是十二分的理解和同情:肉吃多了,內火太大,需要牛黃上清丸之類敗敗。可是我們今天在網上聊淡薄自然,通靈透徹,還是要感謝當初那幫搞BSD和APARNET的,就是看不開的學究們。
頭一次看到這個題目就茫然,既而感慨,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上,輸不起歎息的時間和心情。所以風雨陰晴,隻要能加薪水,關我P事。慚愧。
BTW提一句無關的,如今連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少年心情都不再清純,逼的我們的美女作家隻能用身體寫作,才稍微標新立異了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