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西方的智慧》譯後記

(2025-11-22 06:01:23) 下一個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2022年關於羅素《西方的智慧》中譯本的文章。

文中指出,“半年來,從我研讀的多個版本看,馬家駒、賀霖兩位先生所譯的《西方的智慧》可謂精品之作,複旦大學幾位教授的譯本與之相比差距大焉,老一輩學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可為吾輩楷模。”


《西方的智慧》1959年英文原版及國內各種中文譯本(圖by作者上海王春水)

————sss————

下麵摘錄1990年父親馬家駒(字裏千)74歲完成《西方的智慧》的“譯後記”。

“譯後記

1987年年末,世界知識出版社約我翻譯羅素的《西方的智慧》。對我來說,羅素是一個並不陌生而又陌生的名字。50多年前,上海一所大學用他的一部著作《中國問題》作為一年級英語教本,我隨班學習,模糊地知道他對我們民族頗有好感,並且對苦難的舊中國深抱同情。自此以後,對他的一切就沒有作更多的了解和研究。因此,純粹出於老年懷舊的心情,就貿然應承了這個邀約。”

“原說1989年第一季度要交稿,時間較緊,經找到和我同校而不同係、不同師而同時學習《中國問題》的老同學賀霖兄,他欣然同意各譯一半,然後互校。後來又改為我先譯出初稿,由他審校整理,最後由我定稿,加了譯注和索引。賀霖兄是數學家、工程師,曾到美國深造,對英語有精博的造詣;而且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糾正了初稿中的錯誤和疏忽。感激之餘,更使我重溫青年時代同學切磋的舊夢,實在是衰年一大樂事,自然也不免有點惆悵。”

“羅素曾於1920年夏訪問初建的蘇聯。他從下諾夫哥羅德順伏爾加河而下的時候,遇見一批流民,從而萌生了西方文明前途黯淡,要轉向東方尋找希望的念頭。同年8月,他應北京大學之邀來華講學,在華一病幾死。回國後,寫了《中國問題》。

當時中國正處於五四運動以後的直奉兩係軍閥混戰禍國歲月,羅素就預見到總有一天,中國將在世界事務中起重要作用。他認為中國需要變革,但首先要避免全盤西化,不該把曾使自己卓然自立的東西一起丟掉。”

“他在將近100年的生命曆程中,作為一位無神論者,對人類懷著摯愛,至死為人類的未來擔憂。棲棲惶惶,奔走呼號,不免失望而依然樂觀,憑此一點,也就是對後來者的鼓舞了。”

穀歌:
《西方的智慧》,作者伯特蘭·羅素(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