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學生時代,以及1949年前後,父親裏千在上海業餘辦科普雜誌,先後有《科學生活》,《汽車與公路》,《現代公路》。

父親(前排中)與上海交大的同學們

《現代公路》出版社,上海四川北路,常務編輯馬家駒(父親字裏千)
他的自傳中說,有時候稿源不足,就自己動筆。父親用過各式各樣的筆名,比如說卜愛,唐遨,馮無水,等等。
“馮無水”,顯而易見馬先生拿他自己的姓開了個玩笑。
“卜愛”,則效仿周樹人的“魯迅”,也是取母親的姓。“卜愛”,發音與“博愛”很近似。
父親的自傳裏還說,大學“課外常讀些有關史地傳記生物的書籍,和文藝作品(如魯迅的雜文、吳祖湘的西柳集、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小說等),也喜歡搞搞舊詩詞。”
三四十年代,旗手魯迅先生對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的影響可見一斑。
————————
譜寫科學的春天(上海交通大學校史網)
https://sjtuhistory.sjtu.edu.cn/info/1011/1412.htm
……
1939年春季,畢業前夕,我和1939、1940等屆的幾位同學又發起創辦了另一本刊物,即《科學生活》。經費來源采取集資的辦法,邀約同學約100人,每人出資5元,湊成約500元,就算是開辦費。擔任編輯工作的先後有馬家駒、王安、楊嘉墀等同學。王安畢業後赴美,後來成了世界聞名的電腦發明家。楊嘉墀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技術專家、著名的“863計劃”倡議人。文章執筆者幾乎也全是交大同學,他們之中有的能寫出很好的有思想性的科普文章,如韋文林;有的已經逝去,如傅積和;有的遠居海外,如楊天一、朱琪瑤;有的已久無音信,至今令人懷念不已,如 潘 君牧、樊養源。同學湯心豫等則寫了幾本小書《能的故事》、《空氣和水》和《房屋與路》,文章風格清新,由巴金 先生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
抗日戰爭勝利後,各種綜合性和專業性科技和科普期刊在上海紛紛出刊,其中由交大校友主辦的就有多種。
《現代公路》雜誌是校友馬家駒主持的。在交大機械係執教的張燁校友創辦了《汽車世界》,兩本雜誌後來合並為《汽車與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