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裏千先生的斜杠人生

(2025-11-08 08:14:25) 下一個

1935年父親19歲,同年考取清華和上海交大。父親立誌上清華理學院當科學家,可我祖父卻希望他將來到鐵路工作,堅持送他進上海交大管理學院讀書。


1935年父親大一

畢業後父親長期從事運輸物資管理,參與公路、鐵路部門製定製度、建設基地、培養人才、著譯業務書籍等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突出貢獻。

除了被家長設計的人生方向,父親還另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工餘閑暇他致力於文史哲等多領域的探索,一輩子孜孜以求,說那是他的“業餘享受”。

父親是博學多才的文史學家,作家詩人,書法篆刻家,一位淡泊名利、低調的學問家。裏千先生的斜杠人生,多彩,極致。

父親的著作和譯著

 

父親的未出版作品

父親有文字回憶,“三十年前每逢星期日上午多埋頭於北京圖書館善本閱覽室,有時還帶著N兒。讓她坐在門口的石獅子旁邊,一麵溫課,一麵等我的‘困難時期’。”


老北圖

父親回憶的是1960年前後,不惑之年在鐵道部上班,“每逢”周日抽半天去北圖“享受”。

那時還沒有雙休日,每周隻休息一天,去北圖乘車往返路上就要一小時不止。而且三年自然災害連飯都吃不飽,父親說他自己“情緒卻並不低落”。爸爸提到的“N兒”,就是小時候的我。坐在北圖門口台階上等待爸爸的往事,仿佛還在昨天。

在老北圖善本室,父親鑽書堆,做卡片,樂此不疲。《對日亭小劄》、《續藏書紀事詩》、《老樹集》的部分文章,就都是在那裏做的學問,一直到1966年。

此外還有《江蘇明修方誌考》,“係1963年起每星期天瀏覽於北京圖書館善本室,寒暑勿輟,訖1966年夏成初稿。”

這部即將出版的八萬字的著作,不幸被擱淺在1966年的非常時期。

1972年河南息縣幹校歸來,父親在京閑賦,除去鐵道部學習班,大部分時間在家讀書,寫作,厚積薄發,《續藏書紀事詩》、《對日亭小劄》先後完稿成卷。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9月下旬險情尚未解除,人們驚魂未定還住在防震棚裏,父親就已經又開始寫作。據《續藏書紀事詩》前言記載,父親發奮“盡二周之力,粗就”於10月8日,10月16日“裝成一卷”,完成了這部36,000字的書稿。
 

如今回想那些年朝夕相處,真是慚愧不很清楚父親終日伏案在寫些什麽,也不知道他有過一部劄記。

2008年,收到三姐姐夫寄來的《對日亭小劄》CD,時光的慢件整整走了40年。


對日亭小劄·卷十二·目次

對日亭小劄·卷十二·登鸛雀樓

父親親手製作的宣紙小開本,10冊20卷蠅頭行楷,陸陸續續全部打印出來,一頁一頁流覽欣賞,才懂得什麽是父親的“素喜雜覽”,也更加明白了我們失去的是怎樣的一位父親。

2019年初稿
2024年修改

穀歌:《江蘇明修方誌考》,該書即將由方誌出版社出版。全書約8萬字,對明代江蘇所修方誌逐一著錄、考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網2015-6-24。原載:《江蘇地方誌》1999年第01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文筆很好。紀念父親的這幾篇文章都好。
看了這幾篇,深感令尊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仰的前輩。
你能通過現代各種信息渠道,對自己父親一生的工作業績、愛國情操、學術和文化文學等多方麵的著述和成就了解更深刻、更全麵,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
令尊的字,非常漂亮,雖然我不懂書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