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烏鴉 (1)話 說 金 盆 寺

(2012-05-01 07:32:46) 下一個

一、話 說 金 盆 寺


    上海人愛花,在陽台或窗台擺上一、二盆紅的月季、白的茉莉,好像生活就添了情調,有了悠閑的享受氣氛。

     家裏連朝南窗也沒有的婦女,出門見賣白蘭花的,會買一串掛胸前,聞聞香也好,這是平民化的愛美。

     有院子又有品味的人養名種的蘭花或玫瑰,還置個金魚缸,那個美是貴族化的。

     當年文革還沒完全收場,全市僅有的一家花鳥商店就恢複了一半生意,賣草花和金魚。店門外老是有許多人聚集,交流種花養魚的經驗,手裏提著紅紅綠綠的。
當局沒有幹涉。那時節,凡是人,對政治運動都是厭煩透了······八十年代後,需求量大了,那個店又拆遷,在市中心一處冷僻馬路,自發形成了
花鳥交易市場。政府看到商機,派進了工商和稅務,正式官辦了。不過一年,已成全國著名的市場,還上了旅遊景點,來訪的洋人們也跟著揮舞的小旗,來
此觀光。

    而馬路不通車就能做市場---上海自清朝就有的傳統!

    三星路和五柳路相切,成一個十字,那裏有個舊佛寺(上世紀二十年代前香火很盛,如今屋宇還在,寶塔沒有了),於是稱為金盆寺花鳥市場。
 
    這兒的路從前是外文名字,在十裏洋場的中心段,路兩旁的房子,是1900 年前英美租界裏最好的住宅。晚清時湧來上海的有錢人,不要住南市老城的矮小
民房,於是花銀子在這兒買地皮造屋。別出心裁的人造不中不西的大房子,高高的石庫門,條石門楣上雕著詩經的詩句。老虎窗下的牆上卻雕著西洋花卉的家族徽
章。偏傳統的造立體的四合院,中間是天井。人在回廊上四望,至今有豪門的氣像。洋派的人造歐州的古城堡,花玻璃窗,盤旋鐵梯,高舉起大小不一的壁
 爐煙囪。(難怪那些洋人會舉起相機為老建築留影)

     一代人是二十五年,繼續有錢的或小輩從這裏搬出,遷進西區帶花園的小洋房或幹淨大方的歐式聯排屋,追時尚啊!這裏迅速的淪落了。到而今已是
小市民的集中地。一家人的廚房要擁進十幾家,於是在曬台、走道、房門口也安了爐子······客人進門上木樓梯,莫名其妙地喉癢難受。清早的頭件
要事:手拎著那玩意兒出門,像紅燈記裏的李玉和······生活已很不舒服!但聊及拆遷,若有人恭維他們是黃金地段,是要遭到反駁的:不,是鑽石
地段,特級的!

     幾百米長的小路全成了市場。管理的人分稱為東頭、西頭、南頭、北頭。十字路口有三株大樹,是百年的古香樟,樹姿優美。到夜深,這裏還
是寂靜的,月光下,高聳的樹陰後的古宅,微風掠過,樹影蔢娑,沉澱了美和詩意。到天亮,樹就遭難了,路口幾個店煎油條、油墩子、粢飯糕,
中午大排擋,晚上炒菜,供應勞累一天的市場小老板······古樹被煙熏火燎,可是樹大根深,沒法遷走。

     這兒的居民也沒法遷走。嘈雜喧鬧,魚、鳥的異味,地麵肮髒、終年濕漉漉。他們不堪其擾,怨聲載道,一直在請願、抗議的。也有沿街的市民得了好處:
出租一間半間的,在家門口也賣些草花、泥盆、秋蟲的,或賣香煙、賣生的和熟的餛飩······老百姓總是不團結,成不了事。

    東頭是路兩側各一長排塑料板屋,斷斷續續。斷開處是留出空地---老宅底層就是店家。最闊氣是水族館,幾個門麵,大魚缸,熱帶魚,珍稀金魚。而且有
好幾家,互相鬥法。板屋隔成一個個小間,每間一個店,有上百間。賣鮮花的、五針鬆的、君子蘭的,賣狗和貓的、寵物用品的,賣茶壺、花盆的,賣石頭、
刻印章的,賣蟋蟀、黃蛉和蟲盒的·······

    南頭和北頭較多是賣鳥,畫眉、秀眼、芙蓉、鸚鵡,也是兩邊板屋夾道。鳥籠一排排高掛,密集得像要遮天。鳥語嘰嘰喳喳,鳥糞味濃烈撲鼻······

    西頭沒有板屋。街麵的老宅是賣石雕、樹根雕和瓷器的幾家大店,有的不是私人老板,是國企的。還有一家原先的醬油店。馬路當中5點到8點是賣菜的自
由市場,8點以後是地攤的花鳥蟲魚市場。這地方最複雜、最亂,每天出新人新故事,全國各地的販子來這兒跑碼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