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秦無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筆】我的《奮鬥》

(2008-11-01 18:33:12) 下一個
我的《奮鬥》

 

 

我到了美國後,總共換過五台DVD機子。前兩台是在伯明翰的時候用過的。那時國內的電視劇正如火如荼,擋不住的誘惑,因此就買了一台SONYDVD。沒想到這種正版的SONY機子,隻能解讀正版的片子,而對於那些盜版的片子,卻不認賬,一律打不開。有一天我出去的時候忘了關上落地玻璃窗門(我們的公寓是一樓),來了個小蟊賊,把紗窗割掉了,活很細,不露痕跡,就把DVD機子拿走了。美國的小偷比較有人情味,偷機子就偷機子,其它諸如信用卡什麽的都沒動。美中不足的是他忘了拿走遙控器了。沒有遙控器對於美國佬來說就等於斷了神經,於是第二天小偷又來了,終於拿走了遙控器,後來相安無事。

 

就又去買了一台SONYDVD機子。後來舉家搬遷到了LALA中國的物事多的海了去了,因此,正版的SONYDVD機子就跟不上趟了,隻好把它撂在車庫裏,另外又去中國書店買了一台專門放盜版的國產機子,效果不錯。後來這台SONYDVD和一台微波爐都被梁上君子竊走了。

 

DVD機子這事上我發現,假的東西往往比真實的物件更逼真。看了一些日子,機子又壞了,隻好又換了一台,沒出一個月,又壞了。現在手頭上使用的是個美國貨,居然也能放國內的盜版,於是大喜過望,覺得美國佬其實也挺開放的。

 

於是就把從朋友那裏借來的電視連續劇《奮鬥》盤子,硬生生地塞了進去,興致勃勃地看了一遍。

 

看完整部片子後,覺得《奮鬥》這個名字有點名不符實。早些年在南大時看過OliverStone導演的片子《Wall Street》,記憶猶深。那CharlieSheen飾演的Bud Fox,還有Michael Douglas飾演的 Gordon Gekko,血肉豐滿,那種真刀真槍的推拿手法,我覺得更像是奮鬥精神,而不是口號。

 

我忍不住就拿陸濤和徐世森跟他們相比了。比完之後才覺得沒什麽可比的。因為我發現,這其中兩個戲根本就是在表達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存觀念。《Wall Street》 說的是生存的技術性與人生經驗,你看,風雲變幻、大起大落換來的是結實的勇往無前的拚搏精神。而《奮鬥》強調的則是慢條斯理的倫理,一種由金錢包裹起來 的、卻又藐視金錢的金錢本位生存心理。這種心理基本上迎合了上個世紀在政治的風浪中翻滾的中年人的歸屬感:它以一種比較忸怩的姿態,告訴正在挺拔而起的後 一代,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我們因為缺乏金錢,從而可以理直氣壯地藐視金錢。

 

《奮鬥》寫的是所謂80後 的年輕一代在初出大學校門時打拚的故事,玩了一把自以為是的人生。為什麽我在這裏用了“所謂”這個字眼呢?因為現在大家在判別人和物時,對人的年齡的注重 已經到了某種瘋狂的地步。年紀越輕,那麽你的機會就越多,越可以不把這個世界當回事,越可以不負責任,越可以自以為是。《奮鬥》中也反映了這種心理。這種 對時間理解的萎縮心態,其實反映了人們對自身生存的不自信。年輕是好事,至少可以撒撒嬌什麽的,因為“經驗”這個詞會像鬆軟溫綿的被子一樣遮蓋著它的。比 如劇中米萊,就是在撒嬌中成長的。但是問題在於,誰都要長大的。長大後的出路又在哪裏?精神歸宿又在哪裏?

 

作 者包裝了三對半年輕男女,讓他們去奮鬥。主人公陸濤在愛情上如魚得水,他以高智商與比較現代化的簡單容貌,讓諸多的女性傾心。做為偶像,他還擁有一個強大 的經濟背景,那就是他的生父徐世森做為他的後台。但是他卻不買他生父的賬。這就是牛逼,也給他的奮鬥加了碼。而在華爾街拚搏了幾十年的老牌投資浪子,最後 卻栽在了他的親生兒子手下。絆倒他的,不是商場上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爾虞我詐,而是中國經典的生存倫理:你有錢算不了什麽,我呢,我有自己的活法。

 

陸 濤的話是很瀟灑的宣言。但是他的這種“烏托邦”的精神,顯然隻是一廂情願而已。從編劇的角度來看,作者顯然采取了比較弱智的手法。作者之所以敢跟華爾街的 成功人士叫板,無非是因為他在最後塗抹了看似瀟灑的一筆:他讓陸濤不願意接受徐世森的遺產。盡管陸濤接受了遺產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並無損於他此後的奮鬥 腳步。作者敏感地把遺產等同於吃軟飯一類了。寫手們大都有喜歡遛狗,而好吃狗肉火鍋的心理。

 

然 而,殘酷的生存觀念,依然像瘟疫一樣在劇中的男女們身上蔓延著。同學、朋友間的勾心鬥角,既是劇情,也是需要。金錢像巫婆嘴裏的魔鬼一樣地被不斷地提及, 然後再被淡化,以此維持著全劇一以貫之的信念: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愛情才是絕對的。這種對主題的欲望的掩飾,跟三寸金蓮其實並沒有什麽兩樣。後者雖然布 局複雜,又長又臭,但是它在人前卻可以是堂而皇之的。而《奮鬥》所宣揚的主題,卻是含著金鑰匙,卻又要拿捏出一番不把它當回事的倫理建構。

 

其 實誰都清楚,我們明目張膽地重建倫理的殿堂,並不排斥金錢的參與。而作者卻把兩者分裂開了,最後讓陸濤的奮鬥,歸結成虛妄的倫理的勝利:這種奄奄一息的倫 理,其價值僅在於維持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的本義,就是退縮意識。中華文明的精要之一,就是鼓勵以退為進。所以作者就讓陸濤義無反顧地接受了他的忍辱負重 的繼父陸亞迅,而不是他的血緣相連的親身父親徐世森。這看起來似乎是給了牛逼哄哄的華爾街一個清脆的巴掌:看我怎麽收拾你!

 

當然了,這種荒謬的結局,隻能讓人笑笑而已。大家笑過之後,出去買菜,忽然發現大白菜又比昨日漲了兩分錢,於是便賣力地與小販討價還價了。夏琳是如此,石康也是如此。

 

在 這裏我還想到了一個讓人苦惱的問題。那就是獨生子女掌舵時代來臨的時候,我們如何去麵對他們。劇中的那些年輕男女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可以迅速地與任何意義 上的現代化接軌。他們沒有責任感,也不需要責任感,盡管劇中始終都在強調這一點。因為沒有兄弟姐妹的親情,因此友情對於他們來說,始終占據著與愛情一樣的 地位。這種人為的生存組合,正在我們的可愛的後代身上體現出來。但是他們的父母因為種種曆史的沉澱原因,又隻能半推半就地遷就他們,在生存觀念上為他們網 開一麵。劇中諸多的畫麵,是由酒吧,飯館,KTV,桌球等玩耍場所組成的。因為不方便,後來幹脆就弄了個“烏托邦”,把這些激動人心的東西,一古腦搬到了一個似是而非Loft裏。在這裏,我得對作者的構思欽佩一下:你切割共產主義的蛋糕,已經很有點劇中那個露露的味道了。不服都不行啊。

 

劇 中比較出彩的,可能要算是向南和楊曉芸那一對了。因為他們倆有個婚姻在那裏跌打滾爬,便使生活有了一種負重感。那是真切的人生,也讓我們看到了,其實愛情 也可以穿透金錢的銅牆鐵壁,落地生花的。能夠庸庸碌碌地攜手前進,未嚐就不是一種奮鬥。這是一股暗流,也許作者自己也看不到。但是我欣賞它。

 

最後我想忠告《奮鬥》粉絲們的是,華爾街的精神並不會如患了俗之又俗的心髒病的徐世森一樣,壽終正寢。顛覆華爾街精神的人,最後必將被華爾街的生存道理所顛覆!

 

也許那才是真正的奮鬥吧。

 

 

秦無衣 

Santa Monica

11/0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盈袖2006 回複 悄悄話 有趣的是,我也有五台DVD機,第一台是PANASONIC,當時最好的一種,卻放不出國內的片子。後來買的唯一目標就是可以放所有的片子。
我也看了《奮鬥》,很疑惑,懂得它要表達的主題,卻是不敢相信,有這樣的好事嗎?還真是:含著金鑰匙,卻又要拿捏出一番不把它當回事的倫理建構。如此揮霍人生中擁有的東西,有點恐怖。就算有能力,也需要運氣,人的運氣恐怕不會一直這麽好。更何況當時的機會也是靠了老爸才有的嘛。
我覺得徐誌森比較真實,也更具有力量和說服力。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得到應得的,也失去當失去的。
我想這部劇不是奮鬥的主題,倒是; 人各有誌,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命運,陸濤得到所有,是不是太不公平了一些,況且他還糟蹋來著。任意妄為,是一個很貼切的詞。
hairycat 回複 悄悄話 篇篇精品. 就說那菰菜,蓴羹,鱸魚膾也能是作品裏的美味或佐品. 十分佩服, 以後得常來學習.
zt

hiahiahia...
秦無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虔謙的評論:
謝謝啊。有空多下廚。
虔謙 回複 悄悄話 篇篇精品. 就說那菰菜,蓴羹,鱸魚膾也能是作品裏的美味或佐品. 十分佩服, 以後得常來學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