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白馬坡
(2006-06-22 16:49:12)
下一個
話說曹操在趕走劉備、略定徐州之後,便與袁紹各起大軍,屯於白馬,準備決戰。袁軍的前部是河北大將顏良,他的十萬大軍,排成陣勢,如垂天之雲,曹操望之變色。
白馬坡是繼虎牢關之後,各路猛將的又一次近乎鬥獸般的廝殺。曹操畢竟是曹操,他要借刀殺人。於是他要呂布的降將宋憲出戰顏良:“吾聞汝乃呂布部下猛將,今可與顏良一戰。”
於是宋憲欣然領諾,“綽槍上馬,直出陣前。顏良橫刀立馬於門旗下;見宋憲馬至,良大喝一聲,縱馬來迎。戰不三合,手起刀落,斬宋憲於陣前。”
接著上去送死的是兔死狐悲的魏續,交手隻一合,他就被顏良斬於馬下。宋、魏二人曾經列為呂布手下的八大健將,不過以曹操的度量,像這樣的降將,他根本就沒有將他們跟張遼相提並論的。所以他要借刀殺人,順便察看一下顏良的實力。
這是白馬坡的第一個高潮。接著出馬的,便是楊奉的舊部徐晃,揮舞著大斧應聲而出,與顏良大戰二十合,敗歸本陣。須知,徐晃也不是省油的燈,當初他跟許褚曾經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於是“諸將栗然”。因此,這個高潮的中心人物毫無疑問地應該是顏良。
這時,曹操帳下最勇猛的戰將,該是數許褚了,但是此時許褚卻不見了身影,就像當初虎牢關下,華雄力斬諸侯帳下猛將時,袁紹抱怨顏良、文醜不在身邊一樣。倘若許褚出陣,那麽他很有可能跟顏良打個平手,而且也很出彩,說不定又是一出赤膊上陣的惡鬥。但是,作者卻將許褚打了埋伏,讓兩位猛將,失之交臂。
所以我覺得,顏良跟文醜在三國中隻是作為配角,實在是很冤枉的。不過這也怪袁紹不爭氣,優柔寡斷,終成不了大業。他祖上數代公卿,因此群英才會趨之若鶩,然而他們卻大多都被埋汰了。
徐晃居然二十回合就敗於顏良,於是成了曹營諸將中最大的失敗者。後來他在樊城跟關雲長打鬥時,趁著雲長箭傷未愈,居然能跟雲長鬥上八十回合,顯然是乘人之危。三國中對魏將徐晃推崇有加,覺得其人品堪比張遼,我卻不以為然。雖然關公自認為在曹軍諸將中,隻有張遼跟徐晃與他最厚,“曹操部下諸將中,自張遼而外,隻有徐晃與雲長交厚,其餘亦皆敬服。”但那是因為三人當時都是降將,並無戰功在身的緣故,所謂同病相憐。在三國中,如果說張遼是關公的影子的話,那麽徐晃隻能跟龐德歸於一類,他們身上的義氣,都有做秀的水分。在這裏,我順便將徐晃跟關公在樊城對陣的一段文字錄於下:
“魏營門旗開處,徐晃出馬,欠身而言曰:‘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須發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
這跟此前龐德莫明其妙地抬著棺材,咬牙切齒地要跟關公決一死戰,又有什麽區別?!說起來,龐德也隻不過是個降將而已。所以三國中的忠,義等等,實在是很難說得清的。因為它們缺少了“恥”的坐標。俗謂“男不可看三國”,我想主要就是因為三國中大多數的人物,盡是無恥之輩而已。
說多了,該輪到關公出場了。關公出場,應該是白馬坡的第二個高潮,高潮的中心人物自然是雲長。小說中寫道: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麵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我很欣賞這段中的“波開浪裂”四字,它一筆勾描出了雲長銳不可當的威勢。雲長是閃電戰專家,可惜顏良並不知道這一點。而雲長在殺顏良時,他的冷豔鋸不是用砍,而是用“刺”,這裏頗有意味。我想會不會是虛擬了一個砍殺的動作,然後倒轉刀頭,用刀尾去刺顏良呢?
雲長凱旋回來時,曹操稱為神人。然而此時雲長卻順口做了個頗有人氣的廣告:
“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曹操聽了,大吃一驚,回顧左右說:“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為後來的長阪坡大戰埋下了伏筆。張飛後來曾跟許褚較量過一次,因為許褚有箭傷在身,所以不敵敗走。許褚是魯迅說的那種喜歡赤膊上陣的武夫,打起仗來不要命的。這兩個體力型的猛將要真打起來,與死拚馬超,定然又有不同的精彩之處。
白馬坡的第三個高潮是斬文醜。文醜在當初公孫瓚、袁紹的衝突中,曾經跟趙雲連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這回先出場的是張遼,徐晃,兩人建功心切。文醜箭術優秀,先射落張遼盔纓,又射倒他的戰馬。徐晃又敵不住文醜,曹軍四散奔走。兩人可謂在曹軍麵前丟盡了麵子。這時閃電英雄雲長又出現了:
(關公)“與文醜交馬,戰不三合,文醜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醜,腦後一刀,將文醜斬下馬來。”
雲長在短短的時間內,一連斬殺兩員在當世稱得上是武藝一等一的河北大將,標誌著他的戎馬生涯達到了高峰。後來的“過五關斬六將”中的那幾個刀下冤鬼,跟顏良、文醜比起來,實在不過隻是小菜一碟而已。但是現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似乎更為Popular,這種現象,估計還是應該著落在那個“義”字上了。無論是斬顏良、誅文醜,還是過關斬將,都是為“義”字鋪墊的。明眼人其實都可以看得出來,關公對劉備之“義”,從他投降曹操的那一天起,就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義氣了。不管當事人自覺還是不自覺,關公之義,已經衍變成對劉備的“忠”了。
三國中的“忠”,其實隻是悲劇的代詞。在亂世,也隻能以“義”來補救了。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推演!
06/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