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往低處流

(2011-04-20 08:36:20) 下一個

                                                      水往低處流

         一位同事喜得孫子。幾個月前便張羅著買東西。並要請假去外周兒子家慶祝孫子出生。當我問及預算時,這位同事感慨地說:“我不想給那麽多,但還是要給一些。沒辦法,水往地處流呀”。話畢,我倆哈哈大笑。

       “水往低處流”,如此比喻上輩人對下輩人的付出,實為恰當。一個嬰兒,從呱呱落地那刻起,父母親便注定了要傾其所有,背起了撫養,教育之重責。那股天倫之水,親情之水,嗬護之水,一直川流不息,亙古不變。如春雨潤物無聲,如秋雨綿綿不斷。曾幾何時,有人見過溪水倒流?江水倒流?但,“床前沒有百日孝”,則是顛覆不破的真理。是的,在我們中華的教育字典裏,確實有二十四孝圖,有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故事。但,現在我才意識到,那是因為不容易做到,古人才寫成故事,教育後人,努力去做。

         我曾見過一位母親照顧一位殘疾兒。這位殘疾的兒子已近四十歲。有氣管切開插的人工氣管,有胃部切開插的胃管,有導尿管,有褥瘡,有傳染病,而且雙目失明。母親雖已雙鬢斑白,仍在病床邊日夜守護。母親說,從兒子生下來,他就一直照顧,雖然她還有其他健全兒女。隻要兒子一不舒服,叫一聲不太清楚的媽媽,母親便會立刻撫頭摸背,問長問短。由於殘疾,兒子喚媽媽的聲音叫的直音高調,很似雁嚎劃過長空。母親的回應則柔軟如絲,恰似心尖顫動著心弦。母子的一叫一應,一混一清,聽的讓人百般不忍,潸然淚下。我悄悄拭去不知不覺中流出的淚水,上前給這位偉大母親一個深深的擁抱。

         兩年後,我第二次看到母子時,兒子還是像以前一樣喚母親,母親則坐在輪椅上,守在病床邊,雙腳水腫,兩手顫抖,已沒有足夠的力氣去摟抱她已經嗬護了幾十年的兒子。但她那渾濁的目光告訴人們,她的牽掛依舊,心疼更甚。這位媽媽給兒子的不是財富,而是她那整個生命。她流向兒子的不是水,是她那從沸騰到漸止的血液,直至最後一滴。

         我還見到過一位母親,八十多歲。身子骨還算硬朗,但已是需要有人在身邊的年紀了。她養了十個兒女,個個聰明能幹。有做生意的,有當醫生的。都住在華人好區。丈夫在世時,她與丈夫住在大兒子的一所房子裏。丈夫去世後,大兒子就賣掉了房子。當時最的小兒子需要媽媽幫助看孫子,所以這位媽媽就住在了小兒子家。後來,孫子大了,不需要保姆了,媽媽變成了“流浪媽”。因為每個兒女都不願意讓母親在自己的家中。最後是十個家輪流住,每家一個月。更甚的是,母親腿痛,當中醫的兒子不願給媽媽紮針灸,因為是保險公司付賬。媽媽隻好讓孫輩開車去找別的中醫。其實這位母親並不是身無分文,她每個月都有政府給的將近900美元的生活費。兒女們怕的是麻煩,和連累。一個人養娘心中不平衡,想得是那九個為什麽不養?這正是“一個娘能養十個郎,十個郎養不了一個娘”。

          想到此,親愛的年長朋友,千萬不要說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人類不是羊羔,不是烏鴉。人性有許多劣質。想想我們自己又給了父母多少呢?我們又做了多少烏鴉反哺的事呢?我們也受過很好的教育,可又有誰牢記“寸草春暉”呢?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規律。父母為子女,是人性使然。大部分的子女也知道要孝敬父母。但,一旦父母需要長期照顧,或經濟上的幫助,便直接影響到兒女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家庭關係。此時便有許多問題產生。此時父母親的處境便可想而知。

          所以,年長的朋友,珍惜自己的水吧。自己的水能幫你把白發梳直,自己的水能滋潤你幹涸的肌膚,自己的水能使你最大限度地享受年邁之日。盡量不給兒孫添麻煩是每個父母的心願,所以讓兒孫做自己的監護人,而不是贍養者,則更實際。

          嗬嗬,題目說的大了,怕難結尾,輕鬆一點。用三國演義的開篇作為此文的結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象牙塔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家宴' 的評論 : 謝謝家宴閱讀。家宴這個名字就很溫馨。
家宴 回複 悄悄話 子欲養而親亦在,親身體驗,感慨多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