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摩西:評電影《出埃及——法老與眾神》
(2014-12-22 22:13:22)
下一個
平凡的摩西:評電影《出埃及——法老與眾神》
廖康
電影《十誡》1956年問世即成經典,年年在電視上播放。摩西的英雄形象早已牢牢印入人們腦海:Charlton Heston高大強壯的身軀、棱角分明的麵孔看上去就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像走下了聖殿,讓人覺得能夠領導希伯來人走出埃及,走出奴役,走過紅海荒漠、走過艱難困苦,走向自由樂園的人必然是那個樣子。Yul Brynner飾演的拉美西斯二世也是舉世公認、非他莫屬的埃及法老形象,他那炯炯若神的眼光和傲氣磅礴的舉止也令人經久難忘。更不用說這史詩般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最激烈的矛盾,最戲劇性的情節,最大的性格轉變,最激勵人心的情感;直接搬過來就是很好的電影腳本,而《十誡》基本上就是照搬《舊約》的出埃及。重拍這人們熟知故事,用現代的電影技術超越《十誡》的視覺效果當然不難,但誰有可能超越Heston和Brynner這兩位明星?導演Ridley Scott顯然就沒有試圖做此超越,他的電影《出埃及——法老與眾神》(Exodus: Gods and Kings)沒有照搬《舊約》相關章節,而是把神跡盡量拍成自然現象,他塑造的摩西是個普通人的形象。唯如此,重拍這個故事也許才值得一看?但也正是因此,這部電影對大眾不會有《十誡》那種魅力。
《出埃及——法老與眾神》初始就展現埃及的王宮,極其宏偉,與希伯來奴隸在采石場辛苦做工形成鮮明對照。又加了一段原著沒有的戰爭場麵:馬戰,車戰,步戰都頗為壯觀,不愧是執導《角鬥士》的大手筆,足以令期待看大場麵和特技的觀眾滿意。同時摩西的地位和能力以及與拉美西斯的生死友情也在這場戰鬥中顯示出來,而且印證了“領導將獲救,救星將領導”的預言。然而,這部電影的摩西不是作為先知和神人來塑造的。Christian Bale扮演摩西,他的身材和模樣都很一般,難以望Charlton Heston之項背。他也沒有《舊約》裏摩西那麽堅定的信念,就是一個普通人,身處逆境,本著良知,不得已而為之。在摩西獲知自己身世之時,本可以展現其內心矛盾,但是電影幾乎未著筆墨。摩西被流放,到米甸娶妻生子後,為什麽要回埃及解救同胞,也沒有足夠交代。摩西與拉美西斯由戰友到對頭的轉變也沒有像《十誡》那樣得以充分展示。而飾演拉美西斯的Joel Edgerton在電影《武士》(Warrior, 2011)中把一位徒手鬥士表現得生龍活虎,但在這部電影裏卻把埃及法老演成了一個窩囊廢。
這些不足使《出埃及——法老與眾神》顯得單薄。信教者可以認為摩西的行為是遵循上帝的指令,不言而喻。但一部電影畢竟是獨立的藝術,需要自圓其說。而且這電影是盡力摒除神性,表現摩西為凡人。《舊約》裏摩西上何烈山與顯形為“燃燒的灌木”的上帝對話,在電影中拍為他撞上泥石流,暈頭暈腦地與一個在篝火邊的男孩交談。與其說那男孩是上帝,不如說他是天使或上帝的代言人,抑或就是摩西良知的化身。而在摩西妻子看來,那所謂的與神對話純粹是他在發昏。這樣處理摩西受命,肯定讓虔誠的教徒不滿。隨後摩西與那男孩多次對話,可以解釋為自言自語和良心對話,也可以解釋為直通天庭與上帝交談。無論如何,這樣表現上帝或其代言人,在很多教徒看來是極大的不敬。
摩西的懷疑和爭辯在常人看來似乎是必然的,但對篤信者來說則是篡改《舊約》。難怪一些人號召抵製這部電影。 更讓他們不滿的是,摩西回埃及後竟然搞起武裝鬥爭,其效果隻是讓拉美西斯不斷地吊死嫌疑犯。就算摩西曾是能征慣戰的將軍,新武裝起來的奴隸戰鬥力也有限。希伯來人想迫使埃及法老放行,還得依靠神力。但電影把《聖經》裏記載的十大天罰表現為自然災害,還讓埃及人做出合理解釋,說明與神無涉,因此不必懼怕希伯來人。當拉美西斯的愛子喪命時,摩西甚至告訴他希伯來人也有喪子的。這簡直把猶太教的逾越節釜底抽薪了。而對最大的奇跡——分紅海——也勉為其難地表現為一種自然現象:海底地震導致海嘯,海水退潮以致幾乎空幹,龍卷風帶來巨大的海浪等等。更不用說十誡法版在電影裏是摩西在西奈山上自己鑿刻的。真不知猶太教徒和篤信《舊約》的基督教徒會怎樣痛罵?
電影票房和評價都不那麽高,也不難理解。 導演Ridley Scott是無神論者。顯然,他是想用電影來如實地再現曆史——他想象中的曆史,或不如說是他對《舊約》記載“出埃及”這段曆史的詮釋。但我在他的詮釋中看到猶豫:他似乎拿不定主意,既要摒棄傳說的神跡,將其處理為自然現象,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又要保留摩西與神的對話,半遮半掩地讓那個男孩來代表上帝。當然,那也可以看作是摩西捫心自問自答。但他的良心不可能有法力讓災難降臨埃及,更不可能讓埃及人家長子喪生。那個男孩還是代表神。導演的這種遊移不定給我帶來無所適從的感覺。他到底要表現什麽?那十大災難究竟是神跡還是自然災害?既然他已經花了那麽大力氣讓觀眾看到前麵的災難都可能是自然災害,為什麽不設法把最後一難也寫實一番?
其實,既然他不信神跡,而且已經給出埃及的故事添加了不少原文沒有的內容,又何必遵循《舊約》,一個個再現那些神跡呢?即便是牧師也常常把那些神跡作為寓言來解釋,一個電影又何必亦步亦趨,捉襟見肘地再現呢?尤其是那個男孩,選派運用得非常令人不悅。他麵目不善,言語不當,神不神,人不人。真不懂為什麽導演不選個麵目清秀的童子或飽經風霜的老人,用來明確地代表摩西的良心,時不時與之對話。既然導演已經用電影手法否認了多數神跡,為什麽不索性否認到底? 耗資一億四千萬的大製作竟然會有這等瑕疵,簡直令我懷疑自己是否完全看懂了這部電影,是否錯過了什麽?在查閱與《出埃及——法老與眾神》相關的文章時,我看到這部鴻篇巨製還有導演剪裁的四小時版本,而公演的版本還不到兩個半小時。也許答案在另一版本中?無論如何,這電影與《十誡》完全不同,塑造了一個凡人摩西。也試圖去神話,再現曆史。因而值得一看。
2014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