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曼德勒時,對其第一印象並不太感冒,尤其是在仰光和蒲甘的光環下,曼德勒從市容到市內的大小宮殿/佛塔顯得蒼白許多。但請給它一點時間,讓它慢慢告訴你它的故事,伽納楊佛學院(Ganayon Kyaung)的千人和尚就餐,雖然遊人如織,但依然是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因瓦古城(Inwa)破敗的滄桑比了那些金碧輝煌的佛塔更讓人回味,烏本橋(U Bein Bridge)的柔美日落,無一不讓看似粗線條的曼德勒楚楚動人。
伽納楊佛學院是緬甸最有名的佛學院之一,在校修習的僧人約有2000人。而在小乘佛教的緬甸,每人一生都要出家一次,不論時間長短,佛教在他們不是僅僅是一個信仰而是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a way of living)。俺們的司機小夥就隻當了一周和尚,頭發都還沒剃,就還俗了,全是為了女人啊,最後還不顧家人的反對娶了那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妹妹。小夥是個性情中人,寧為玉碎不做花和尚啊。俺們來這裏當然不是為了學佛,是當“狗仔隊”專門看和尚吃飯的。聽上去有點二,和尚吃飯有啥好看,關鍵是吃飯的人多啊,上千人整整齊齊的排隊打飯,安安靜靜的大塊朵,飯堂裏一片深紅色的僧衣,那場麵不是此時此地是看不到的。緬甸僧侶一天隻吃2餐,一餐在淩晨4點,一餐在上午10:30,過午不食,隻能喝水。光是過午不食這一條的毅力,就不是我等能山寨的,多少成天嚷嚷要減肥的兄弟姐妹們都做不到這一條啊,看來來緬甸出家是減肥的最佳捷徑。
佛學院主路兩邊立滿裏功德碑,上麵刻的都是捐贈的施主:
這就是那千人大食堂:
食堂裏小沙彌正在排擺碗筷,準備開飯:
10點剛過,運飯的車來了。
眾人合力抬下大飯鍋:
熱騰騰的大鍋飯,還要用木鏟翻翻鬆:
最後罩上防蟲網子:
食堂院內,一些僧人在整理更多的布施物品:
10:20了,看吃飯的“狗仔”在主路兩邊越聚越多。
路的另一頭,僧人們已經開始排隊了:
拉遠鏡頭,看看真實的現場,如此被圍觀:
一沒留神,隊伍居然就這麽壯觀了。:
任由邊上“狗仔”們的長槍短炮瞄來瞄去,僧人們淡定自如,目不斜視,腳下生根。
開飯了,隊伍緩緩移動,沒有一點躁動,那天不知有啥重要人物布施,居然還驚動了電視台,中間那穿粉紫衣服的攝影師正實況轉播。路邊那些捧飯的施主不知是啥領導:
不僅施飯,有的還施財:
後麵的這些白衣的小沙彌就表情活潑多了。不同的僧衣並不代表不同的級別,而是施主捐什麽就穿什麽:
這個小弟弟好寶氣。
這個眼裏都是小問好:
“你為啥照俺”:
青年的僧人明顯淡定許多:
或冥想
或肅穆:
這時食堂裏已是半滿了,桌上的菜肴也都排齊了。
僧人們安安靜靜的各自悶頭吃飯,隻有添菜時才抬起頭來,沒有人交談講笑,好嚴肅的一餐飯喲:
拉近看看桌上菜肴,滿豐盛的樣子有6個菜呢,那塑料袋裏的是院子裏發放的其它布施,隱約可見有水果呢。
找到了那些可愛的白衣小沙彌,小娃娃們吃飯雖沒有說笑嬉戲,但著實活潑很多:
吃的快的,已經吃完離座了,他們吃飯前僧衣要裹搭成不易滑下的樣子,吃畢要重新搭裹回去。挺有意思的,跟吃飯還要更衣似的:
看看這個小淘氣:
不知跟同伴在密謀些啥:
屆時小夥伴陸續都吃好了,隻有這個小弟吃的慢條斯理:
終於忍不住了“你們別走啊”。
滿載而歸
緬甸就是這麽和諧,僧人們出外化緣,而窮苦的人也向僧人化緣。食堂外麵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居然聚了這麽些街友。
這個好心的小沙彌,把自己飯菜毫無保留的倒給需要的人:
下麵去河對岸看了實皆山,回來在阿瓦橋頭吃的午飯,雖是簡單一碗麵,味道還真不錯:
飯後遍渡船去因瓦古城。
因瓦古城(Inwa)曾是緬甸近四個世紀的首都。13世紀緬甸的蒲甘王朝被忽必烈所滅後,緬甸從曆史上的黃金時代走入了列國紛爭的戰國時代,北部的禪族逐漸壯大建立了因瓦王朝,1364定都於因瓦這個人工島上。在其後的190年裏因瓦王朝在與各列國的征戰中走向衰敗,於1555年被東籲王朝所滅。其後又斷斷續續的做了幾任王朝的都城。其間因瓦還曾是俺們南明永曆帝的避難所。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後,皇孫在廣州稱帝號永曆,南逃至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在因瓦古城,後被獻給攻入緬甸的吳三桂,隔年在昆明被絞死。
因瓦經曆了近4個世紀的風光,最終被毀於1838年的大地震,震後幾乎被夷為平地,從此也結束了他的首都地位。如今這裏隻剩下零散的廢墟散落在林間、田頭,雖然破敗但別有一番滄桑和風情。是我緬甸行除蒲甘之外最喜歡的一處景致。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諾貝爾獎最年輕的得主,在他的詩歌《通往曼德勒之路》中寫道:
“在毛淡棉白塔旁,慵懶的麵對大海,
塔邊站著一位麵甸姑娘,我知道她在想念著我,
棕櫚樹際的風兒吹著,寺廟的鈴兒吟唱,
回來吧,英國大兵,回到曼德勒
你要回到曼德勒
老船隊在那裏停泊
你難道聽不到嘩啦啦的漿聲從仰光一直響到曼德勒?
在去曼德勒的路上
飛魚在嬉戲
黎明似雷從中國而來
照徹整個海灣。
。。。。。”
如此畫麵,盡在因瓦古城。
一上岸就看到摩托牽著馬兒跑,古往今來就這麽自然的被捏在了一起。在因瓦景點很分散,光靠走比較不現實,大多會租個馬車,看什麽都是套裝的行程,馬車夫會帶你轉一圈:
跑在鄉間的小路上:
寶迦雅寺 Bagaya Kyaung(俗稱“柚木寺")。阿瓦最古老的建築,整個寺廟都是柚木結構,懸空建在267根柚木柱子上,建築上刻有很多精美的浮雕。
這裏曾是王室的上書房,王子們學習的地方。:
柚木是世界上最貴重的木材之一,被譽為“萬木之王",產於東南亞,是緬甸的國寶。說實話俺咋對這珍貴柚木的東東不是很感冒涅,浮雕雖美但很陰鬱得說,有點大黑天看不清黑人兄弟的感覺,這兩個算是看的明白的:
殿堂的一角居然還住了個僧人,一應家什聚全。
Yadana Hsemee佛塔群是我最喜歡的因瓦遺跡,雖然它隻是一個廢墟而已:巨大的佛像就那樣冷漠的被籠在陰影裏,地下野草崢嶸,天上湛藍如洗,棕櫚搖曳:
斑駁的佛像端坐在大榕樹下,殘簷斷壁:
如此滄桑:
如此沉靜,
窺視今朝,時間馬車在等待:
載著俺們去看廟。
“棕櫚樹際的風兒吹著,寺廟的鈴兒吟唱”by 吉卜林:
芭蕉林裏尋尋覓覓:
它在田頭翹首:
這個年久失修的暸望塔,早已是危樓了,隻可一觀不能蹬高:
因瓦最大的古寺廟建築群——馬哈昂美寺 (Maha Aungmye Bonzan)建於1818年,是由當時貢榜王朝的皇後捐建,也是因瓦保存最好的寺廟。初始為木製結構,1838年毀於地震,後在1872年修複重建時全部改用石頭:
滿宏偉的說:
細膩恢宏:
望眼欲穿
藏龍臥虎
馬哈昂美寺布局高低錯落,曲徑通幽,轉到後麵眼前一亮,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遠眺阿瓦橋:
這是因瓦的最後一站了,下麵就渡船回去,司機小夥接了俺們直奔烏本橋,它橫跨東塔曼湖(Taungthaman Lake),由敏東王修於1851年,長1200米,共有1086根橋柱和482段橋段,是世界上最長的柚木橋。無論橋墩還是橋梁橋麵,都是珍貴柚木材料。當地人又稱其為六合橋,橋上有著六座涼亭,供行人休息,體現了佛教的六和精神(身和同居、口和同語、心和同誌、德和同守、思和同進、利和同享),也有情人橋的美譽,很多緬甸的年輕情侶都慕名而來,牽手漫步於這座情人橋上。 俺們到的剛剛好,橋上略走,太陽就開始西沉了:
也可以選擇泛舟觀日落,俺們覺得不自由,就岸上看也一樣:
一輪夕陽:
百種嫵媚
千種風情
六合同心:
一隻小鳥居然旁若無人,安逸的落在攝影師的腿上:
它也在夕陽裏等待它的情人嗎?
攝影師輕輕地拍下這動人的一幕
輕舟劃斜陽。
六合送人歸。棕櫚樹在晚風中輕輕地吟唱“Come you back to Mandalay” (“你要回到曼德勒“),那是詩人心底的喃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