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日半夜12點到德裏機場,本來接半夜兩點的飛機去阿姆利澀。印度的國內航班,真是脾氣比天高,動不動就撩挑子不飛了,晚點也是沒商量,和我們大唐的有一比。明明訂票時,一天好幾班德裏飛阿姆利澀,人少就都並成早上8點的了,事先也沒個email告示啥的。在德裏機場蹲了8小時,興奮的眯不著,換換錢,逛逛僅有的幾個半夜開門的小店子,和候機的老印侃侃山。別看印度到處都亂糟糟的,但機場候機的印度人卻都有禮有序,既無大聲喧嘩,更不會一擁而上,登機時都是自動排隊的,非常的模範哈,連偏遠的小機場亦是如此。
第一次看見飛機上的嬰兒床,還是航空公司提供的,飛機起飛後空姐現裝的呢,挺貼心的服務哈:
德裏機場的守護神:
看見這個冰激淩攤子,饞得俺大半夜虔誠的在邊上守了半天,等冰棒大叔回來,最終未果。不過這個印度的特產冰激淩(Kulfi),真是好吃到爆,綿密滑順的不行。後來俺是沒少吃。
12/23 上午,在經曆了40個小時的飛機,機場大戰之後,終於到達了俺們印度之行的第一站——阿姆利澀(Amritsar)。隆冬季節的阿姆利澀依然一片翠綠,如此富饒,不愧素有“印度糧倉”之稱,為印度提供一半的商品糧:
阿姆利澀位於印度西北的旁遮普邦(Punjab),與巴基斯坦接壤,是往來克什米爾的必經之路, 錫克教人神聖的金廟也座落於此,整個城市也因此而繁榮。象大多印度北方城邦一樣,從古至今這裏都是個飽受戰火洗禮的地方,曾被波斯人,希臘人,土耳其人,阿富汗人,英國人所統治。波斯帝國對其有著最深遠的影響,以至於波斯語一直是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直到19世紀中頁,英國人殖民才改為Urdu。而幫內 更是聚集了80%以上的錫克人,這是一個在15世紀,莫臥兒王朝時期,從伊斯蘭教繁衍出來的宗教。他們雖然隻占印度總人口的2%,但卻因為勤勞,團結,驍勇善戰而一貫成為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當今的印度總理辛格也是錫克人,真真是應了毛爺爺的槍杆子裏出政權。連英國人當年出口巡捕時也都是挑身材魁梧的錫克人衝門麵,壯軍威。錫克男人勇武,名字後麵都要加上“辛格”(Singh),意為“雄獅”。錫克女人美豔,名字都要加上“考爾”(Kaur),意為“公主”, 兼之身材高挑,皮膚白皙常常在選美比賽中獨占鼇頭。雄獅的熱土,公主的搖籃,如何不讓俺心儀,一睹它的風采呢。
來阿姆利澀絕對不能錯過錫克人的金廟(Harmandir Sahib),它不僅是錫克教的宗教聖殿,設計上也充分體現了錫克教義(sikhism):人人平等、友愛,強調現實,扶貧濟弱,宗教自由,反對不平等的種姓製度。寺廟的四個門,分別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意味著錫克教的大門向來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敞開。無論白天黑夜,任何時間都可以去金廟參觀,從不收費,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在金廟免費食宿,任何願意奉獻的民眾,都可以參與義工。整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烏托邦。 在神的領導下錫克人的烏托邦興興向容,金廟不僅是宗教聖地,更是旅遊名勝,每天至少10萬訪客,遠遠超過泰姬陵,是印度被造訪最多的人文景觀。
俺們一到旅館扔下行李就直奔主角”—金廟,旅館距金廟隻有2公裏之遙,幾步就到的事。一出門就被各種車夫爭相拉客,但俺們執意徒步體驗生活,充耳不語,裝聾作啞衝出包圍。可沒走多遠就狗熊了,居然以俺們幼時在大唐曆練過的功底都過不了阿城的馬路,路上五花八門隻要是能動的家夥,全都是橫衝直闖,可見阿城民風彪悍,不僅男人勇武,車亦如斯。偌大一個阿城,從機場到市區,到城郊,我們就看見過兩個紅綠燈。其實後來發現隻要你閉了眼硬過,是車到跟前自止之,這功夫多年不練生疏了,阿城也是我們印度行唯一過不了馬路的城。情急之下招手叫了個三輪,車夫還不懂英文,幾個路過的學生幫著翻譯,一屁股坐上去,剛要鬆口氣,就又嚇出一身汗。 這三輪沒有靠背和扶欄,座椅是磨的光溜溜的竹條,路上坑窪不平,高高在上的顛來蕩去,屁股下麵也跟著左滑右蹭的,又沒個扶手,但見各方猛車或擦身而過,或止於千鈞一發,直驚的俺隆冬季節出了一層細汗,暗暗發誓今後出行一定要坐正經出租。(印度街上的人力三輪有兩種,另一種是有靠背和左右扶欄的,心裏上安全很多。)
隱隱的金廟已是就在眼前了,一瞥路邊一個不起眼的磚門上“Jallianwala Bagh”(劄連瓦拉園),趕緊叫車夫停下,既然撞上了就先遊這兒了。在這個不起眼的入口裏發生了劄連瓦拉園屠殺,它是印度人民要自由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見證。1919年4月13日,下午,上萬名印度民眾不顧兩天前的集會禁令,聚集在劄連瓦拉園,和平示威,抗議政府拘留兩位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由於那天是錫克人的節日,集會者也包括許多到阿姆利則參觀朝拜的百姓。英國將領雷吉納德·戴爾(Reginald Dyer)率領軍隊到場鎮壓,封鎖出口,在沒有任何驅散警告的情況下,下令開槍掃射手無寸鐵的百姓。射殺持續了10分鍾之久,印度官方報告說近400名無辜平民當場喪生,死傷人數2000名。印度非官方統計中,單是死難者已多達數千名。阿姆利則慘案立刻激起了廣大民眾為自由而戰的心聲,開始要求完全獨立,成為印度自由鬥爭運動的轉折點,也是印度結束英國殖民統治的開端。
1961年這裏成為一個開放式的紀念公園,1997年,伊麗莎白女王也曾來這裏敬獻花圈以慰亡靈。左圖這個椎體所在地就是當年英軍射殺無辜百姓的地點。右圖是園內永不熄滅的自由火焰。
矗立在園中央的死難者紀念碑,和平時代這裏已成為大眾休閑的公園。園內很多中小學生遊園祭奠英烈,印度娃娃很熱情不僅自己照,還一個勁兒的拉了我和他們照。和俺們小時候給英雄紀念碑掃墓一樣,玩的不亦樂乎,那會兒唯一頭大的是完了要寫作文。這會兒是沒人要俺交作文了,自己嘮嘮叨叨的寫個不住。
白框中就是當年英軍射殺百姓的彈孔
出了劄連瓦拉園,沿這條路前行幾百米,就是金廟了,路雖然慘了點但隻要通就是好路:
主角終於登場了,激動啊。 進金廟必須脫鞋,赤腳從門口的水池趟過,以表示對錫克教宗師的敬意,而且鞋子一定要寄存,放包裏背進去,都會被視為大不敬。池水是流動的溫水,很貼心喲。而且無論男女老幼,不能光著頭,要麽戴帽,要麽用頭巾裹上。當年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造訪時都不能列外,但高貴典雅的女王從沒在公眾場合打過赤腳,最後經由錫克教的大法師特批,女王可以穿白襪入內,而女王那天穿了一襲紅色的禮服,頭戴橘紅色的禮帽,這大概是高貴的女王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沒有從頭到腳色調和諧的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裏。
跨過入門的水池:
金廟在盡頭:
當這一池清冽豁然呈現在你麵前時,所有牆外的宣泄雜亂無章都被統統屏蔽殆盡,唯有清涼平和與你相伴, 這裏是神的世界。而阿姆利則也完全是拜這潭淨水所賜,真真的是先有池後有廟。水池最初由錫克教第4代祖師羅姆·達斯曾修建,名為“花蜜池塘”,阿姆利則也由此得名。而金廟本身則由錫克教第5代祖師阿爾瓊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曆史。白天旺時進金廟要排幾個小時的隊,俺們懶得去擠這熱鬧,想等觀禮收或請聖書時,找個人少時再進。
在多災多難的旁遮普邦,看似祥和輝煌的金廟也曾走過腥風血雨的洗禮。20世紀80年代初,旁遮普地區的錫克教激進分子掀起要求獨立的“卡利斯坦國”並在金廟內設立總部。1983年10月,英迪拉·甘地總理宣布解散旁遮普邦政府,實行總理治理,並調大批警察進駐該邦。1984年6月3日代表錫克教徒利益的阿卡利黨開展“不合作運動”,製止糧食外運。這嚴重影響了整個印度的經濟,麵臨大選壓力下的英迪拉·甘地總理下令出兵旁遮普邦,在勸說無效後,武力攻占了金廟。錫克教激進派領袖被打死,576人喪生,348人受傷,另有千餘人被捕。錫克人視此為對神的褻瀆,發誓要以牙還牙。英迪拉·甘地總理於同年10月在新德裏家中被錫克教衛兵刺殺身亡。
池中錦鯉:“咦,這條錦鯉咋這麽紅哈,還是旱鴨子!“
池邊的小娃娃,隱約可見手上帶的鋼鐲子(Kara) 表達永恒團結:
一對虔誠的愛侶:
這個拜法咋有點象西藏的呢:
威嚴的守護神,覺得有點象咱的哼哈二將。邊上很多信徒在脫衣服準備下池沐聖浴。俺被哼哈二將盯的很不好意思在邊上看著人家脫衣,好像咱多花癡似的,收了小傻瓜,沒照人家帥哥帥娃脫得隻剩小褲頭下水。
印度的各種宗教多如牛毛,有“宗教博物館”之稱,但隻有錫克人是一望便知,都是那包頭打的好廣告。小時候看電影覺得那高高盤起的包頭既神秘又華麗,好想知道那是怎麽整的。其實那是源於他們是終生不剪發不剃須的教規,隻好把三千煩惱絲盤在頭頂。其實錫克人除了蓄發(keshdhai),還有帶梳子(kangha), 穿特製短褲(kachk), 帶鋼鐲(Kara) 表達永恒團結,佩匕首(khande) 代表勇武,合成5K。
懶懶地坐在清涼的大理石回廊下,看遊人,看信徒,看那清平淡世:
來了金廟一定不能錯過那個萬人大食堂,它完美體現了錫克教義的開放和包容,人人平等,來者皆兄弟。而且做飯洗碗的人全是義工。食堂門口拖餐具的小娃娃。
很沉的說,老爺也上去搭把手,來個三毛推車。
席地而坐,等飯吃:
大桶舀菜,竹籃發餅:
這發水的最高科技哈, 大胡子手上的車閘一捏一鬆,水就來啦:
俺們也入鄉隨俗,看老爺吃的多香,而且是正宗的本土手抓法哈(左圖),當吃前是米國帶去的消毒液擦過爪的。浪費可恥,俺們自然是都吃的幹幹淨淨(右下圖)。其實味道還真不錯,老爺還要了添菜。一點都沒鬧肚子啥的,可見有神庇護。老爺的頭是俺給包的,很正點的說,朋友都說和阿三一個樣,往那人對堆兒裏一坐完全本土化了。
飯堂外剝豆子的義工:
洗碗的義工:
午後廊子下的義工用細沙把餐具磨的增光瓦亮:
食堂裏也可以參觀,大鍋飯就是香啊!
棚子裏,烙餅搭大叔大嬸:
揉麵的小媳婦,大媽們:
熱氣騰騰的灶房。
金廟裏吃飽喝足,曬太陽的食客們,那漂亮的白房子是免費的住宿。想想當年毛爺爺的烏托邦搞的大家各享其成,任取所需,日風是下,最後是狼狽收攤。可見人的意誌是脆弱的,沒有神念還想攬瓷器活,那真是癡人說夢。
看看時間才不多了,出的金廟找了車子去Wagah border看印巴邊境每天的閉關禮。鑒於早上那個嚇人三輪車的經曆,第一句話就問是正經出租嗎。拉客的老大爺,立刻把頭搖的象撥浪鼓(印度人搖頭是yes,點頭是啥不知道:),八字胡一翹一翹的:“絕對的正經出租。包來回,和等一小時看。“手上飛快的寫著票子。還有半小時才發車,俺們邊上小胡同轉轉,
小吃多多哈:
他們的烤花生, 好玩的緊,這壇子裏有炭火,花生圍了邊上烤:
這個是本地名吃,Kulcha餅,裏麵有各種不同的餡子,很好吃的。
是這樣貼在爐壁上烤成的,非常誘人,但沒敢嚐街上的:
看了半天,挑了這個(Jalebi)嚐鮮,當街現做現炸,左上圖裏的小夥兒把麵漿嫻熟的擠到熱油中,發出呲呲的細響。炸好的圈圈有邊上的大叔浸到蜜漿裏快速翻轉,出鍋了,滿巷子都是它的甜香。很多人排隊等呢。
俺也買上一份,很環保的容器喲,是種幹葉子做的,很讚的廢物利用嗎!剛出爐的Jalebi非常香甜脆。
解過饞就該集合出發去Wagah border了,車來了,是個改造小麵包, 兩排座那種,後麵行李箱被改造加了一排麵向後方的座兒,雖然對他們這正經出租的定義非常失望但至少還有四個軲轆,看著也還算個車,就它吧。一車坐的滿滿的,前兩排擠了兩家印度人(這邊境遊在本土遊客中也魅力大無窮的),俺們和個單身日本遊客坐最後那排加出來的倒座兒。坐上才知這這車的厲害,四麵透風,後麵沒有擋風玻璃,好似運貨的卡車,隻有一個屁簾子。阿姆利則街上塵土飛揚,第一天逛下來,俺真是覺得一口氣憋死算了。看連本地須眉騎車都捂成這樣。這小夥子的車常常和俺們的是前輪擦後輪,他和俺則是四目相對,要是刹車猛點,就差一個前滾翻滾俺懷裏了。
出了市區,高速上還開了快有一個小時,時至隆冬,那野風倒灌,吹的人透心涼,就差沒丟了魂。咱是一老早就把圍巾捂的比上麵那小夥還嚴實,擋風夾克裹利索了。老爺開始還要耍酷,不屑於包頭裹臉,加衣服啥的,一路吹到邊境,結果吹亞了嗓子。下得車來依舊是塵土彌漫,各種小販爭相叫賣不為所擾。最後老爺也頂不住這大塵沙了,這紅白格子的頭巾是俺們去約旦時買的,這次派大用場了,金廟裏咱圍錫克式,這會子又給老爺圍了個侯賽因親王式(右上圖)。不過盆友們都說這塔利班咋跑印度去了。
這裏每天下午4點的印巴邊境閉關儀式,是台不可錯過的好戲,兩國長久的積怨都在這天天演練的降旗儀式中被無限戲劇化,兩邊的國民和兵士都誇張的振臂高呼,大張旗鼓,真真的誰聲高誰有理,可謂是最搞笑的閉關儀式!讓人驚歎的是,天天如此,民眾的激情卻一如既往,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觀光。過了這牌牌,步行個2,3百米就是邊境了,保安甚嚴入看台都要排大隊搜身,幸好外國人有專隊,可以加三喲。其實晚點到反而有意外之賞——可以坐前麵馬路牙子。
遠遠可以看見那邊巴基斯坦國門上高懸的巴國總理像。
這邊門上當然是甘地的像嘍,開演前就有觀眾載歌載舞的好像個大爬梯:
雞冠子大哥維持秩序,都是些身材高大的帥鍋:
他們這裝束真是很有喜劇效果,頭頂鬥雞冠,身著七分褲,腿裹白護蹄,腳踩烏雲履。除了色彩不對,覺得更像馬戲團的。
儀式開始了,巾幗開路:
雞冠哥們跟打了雞血似的掄拳頭高踢腿,神氣非凡,俺的傻瓜抓不到那鏡頭。
印國這邊看台上人潮洶湧,觀眾不時振臂呐喊 ,雖聽不懂講的啥,想來是“堅決打到巴國XX,巴佬滾回去,印國人民萬歲,甘地萬歲,萬萬歲。。。“:
俺們坐的位子勉強看到鐵門邊的印巴士兵踢腿比拚,看誰踢的高,但照不下那鏡頭。巴國的裝素也是類似但是黑色的,看台上的觀眾也少,不如印國這邊人多勢大。最後是降旗收旗。看這是邊的海報,巴國的士兵都被印國人行了挖眼禮哈。
整個儀式大概20分鍾,禮畢本地觀眾們都湧上來狂歡。
還可以和雞冠哥照相。
看完閉關儀式天已擦黑了,又在冷風裏被得瑟了一個小時,回到金廟。本來打算先吃飯再回來看金廟晚上9點的收聖書儀式。但老爺被野風吹的感了冒,不想再光腳踩在冰涼的大理石地上進金廟了。想想也是這剛第一天,後麵的行程還任重道遠。於是俺自己一個人脫鞋洗腳溜進金廟裏,匆匆拍了幾張夜景:
出來找了老爺,打個車就奔飯店了,這家的炸魚非常好吃,名不虛傳。而且在當地,很是家喻戶曉的樣子,一提它貌似人人都知道的樣子。
左上圖就是那慕名而來的炸魚,香料著實用的好。他家的kulcha餡餅也巨好吃。(右圖),左下圖的那個雞非常鹹,很一般的說。
次日淩晨4點,還有最後一次機會可以看金廟的請聖書儀式,有時差其實俺3點多就醒了,老爺吃了感冒藥,依然睡的呼呼香。雖然俺很想一個人打車跑去看,但老爺一定不放俺一個人亂跑,肯定會起來同去,為了後麵的行程,有個好身體還是很重要的,俺咬咬牙,接著睡。再一覺醒來已是日上三杆了,老爺這一覺睡的足,感冒好了大半,生龍活虎得跳起來說;“走街上找食去,俺們要做吃好睡好玩好的三好生!” 路遇一家窗明幾淨的點心糖果店。要了這幾樣:
非常廉價美味的早點,店裏可以就地用餐:
臨走算賬時,文質彬彬的老板還給了俺們一把小糖。帶著阿姆利則的美意,揣著阿姆利則的三好生獎狀,俺們午後三點飛回了德裏機場。
樓主大概是把誰家的孩子算我頭上啦:)
樓下哪裏看出人家帶孩子旅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