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人對生活態度的變化

(2012-08-20 06:16:37) 下一個

讀社會學的書。日本1953年經濟開始好起來到1973年經濟發達,那20年的變化。每五年作一次對生活的態度調查。列表如下:

 

生活態度

1953

1958

1963

1968

1973

按自己喜愛

21%

27

30

32

39

不愁日常生活

11

18

19

20

23

努力工作有錢

15

17

17

17

14

規矩地生活

29

23

18

19

11

無私貢獻

10

6

6

6

5

刻苦成名

6

3

4

3

3

所有其他

8

6

6

3

5

 

從上表可以看出,

 

傾向於不求名利,按自己喜愛去生活的, 1953年是21% 1973年是39%;傾向於不愁日常生活的小康生活,1953年是11% 1973年是23%;這二類人增加很多。

 

傾向於努力工作而成為有錢的,1953年是15% 1973年是14%;就是說,想發財的人沒有增加。

 

傾向於處世正確,規矩地生活的,1953年是29% 1973年是11%;傾向於無私貢獻的,1953年是10% 1973年是5%;傾向於刻苦成為名人的,1953年是6% 1973年是3% 這類人減少了,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會談點想法的。

 

社會調查要成功,需要設計得定義清楚界限明確的調查問題表,要有許多的人參加,要被調查的人說的是真話。 我想日本的調查大體上是反映了日本社會的真實和曆史演變。 1953年,日本人生活態度的主流是處世正確,規矩地生活的和無私貢獻的,這二類人總共占了39%之多。

 

在中國要做這樣的社會調查,在毛澤東時代是不可能的。 那時100%的人說誓死保衛毛主席,毛澤東死後被否定,真去誓死保衛他的人,全國不會超過140人的,也就是不會超過千萬分之一而已。 這是曆史對毛澤東的大諷刺。

 

如果要看中國經濟開始好起來的1982年到2002年,那20年間中國人的生活態度的變化。我猜是沒有調查的數據。 下麵是我對中國大城市裏的人的估計。 當然是毛估估的,目的是說明中國的變化。

 

生活態度

1982

2002

按自己喜愛

15%

25

不愁日常生活

30

15

努力工作有錢

5

25

規矩地生活

30

14

無私貢獻

10

 1

刻苦成名

10

20

 

1982年,傾向於不愁日常生活的小康生活和傾向於處世正確規矩地生活的中國人,應該是大多數,算它各占30%。那時有鐵飯碗有公費醫療,物價不變,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生活傾向。但現在,要想小康生活不容易了,要規矩地生活的感到吃虧了,所以這二類人是減少了。 至於傾向無私貢獻的,世界各國都有,我愛祖國,可祖國就是毛澤東,可他是個極端自私沒有是非的痞子,給他摧殘完了後的無私貢獻者終於覺悟了,不要做傻子去無私貢獻。所以這類人在中國很少。中國情況比柬埔寨好些。 現代的柬埔寨,在給柬埔寨的毛澤東的殺屠後,犯罪率亞洲最高。人之間沒有尊敬,團結。在任何層次上,沒有好意。柬埔寨新一代是自私的,憤世的和惡意的。

 

1982年,中國想發財的很少,20年後增加了5倍,這是和日本大不一樣的。

 

想按自己喜愛去生活的人增加了。這是世界發展的必然,我想中國也不會例外。

 

正如胡適所說的,“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想按自己喜愛去生活的人增加了,傾向無私貢獻的生活的人少了,這都不見得是壞事。 要知道,好多無私貢獻的人都做了毛澤東那種政治騙子的奴才,拿了刀去殺不太壞的人或者好人,殺完了,自己給毛澤東的痞子們宰了。 這樣的人少了些,也少了些人間的悲劇。

 

最近出版了“China Airborne”  的美國記者James Fallows 曾在日本和中國住過很多年。 他說表麵上日本和中國很像,但二個國家的人和社會大大不一樣。 他說,日本社會就像一個齒輪手表那樣,每個齒輪(人)都是關聯的,到該那個齒輪轉,它就轉。 中國近30年的經濟發展,好像日本戰爭後的經濟發展,但是,那是大大不一樣的,在以後的30年裏會表現出來。 他說,現在是中國的轉折點,可能怎麽變?看他的書。

 

 

 

(寫於2012/7-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