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沂隨筆

會集幾年來在網上或中文雜誌上所發表的文章,主要是一些隨感飄緒和對科學哲學人生的思考感悟,以便與大家分享。
正文

記念Francis Crick

(2010-04-18 01:18:07) 下一個

From Salk1




Francis Crick於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八十八歲。據說他在死前兩小時還在寫作一篇科學文稿。科學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科學家,Salk Institute 失去了一個最璀燦的標誌。於我個人而言,則是失去了一個曾經照亮心靈的燈塔。

學生物的人大概沒有不知道Francis Crick的。他和James Watson 因發現 DNA的雙螺旋結構而永載史冊。出於個人的偏愛,我對Crick的敬仰更多一些。Watson 在發現 DNA雙螺旋後雖然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如寫了一些很受歡迎的教科書,在當冷泉港研究所所長期間培養了很多人才,但他自己在科學上再無重大建樹. Crick則不然,可以說DNA雙螺旋發現後遺傳密碼的最終破譯是在他的理論指導下完成的。後來他轉向腦的研究,晚年更力倡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腦意識,使之成為一門受尊敬的學科。說Francis Crick是生物學界的愛因斯坦,應該不算過分。




初次知道Francis Crick這位教課書上的人物還活著並在加州聖地亞哥的Salk Institute工作大約是1990年。那時我正在華盛頓DC郊區的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工作。巧的是和我們在同一層樓工作的有一位NIH引以為傲的諾貝爾獎得主,破譯遺傳密碼的Marshall Nirenberg. NIH把他當年破譯遺傳密碼時所用的儀器和實驗記錄陳列在10號樓供人參觀。偶而在樓道上碰到這樣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心中的敬仰之情是不言而喻的。當時他的實驗室有一位上海來的博士後,閑談時對他能在這樣有名的人手下工作深表羨慕,他卻說Nirenberg對Francis Crick最敬佩。原來Crick和Watson 發現 DNA雙螺旋後又和Sidney Brenner合作證明基因密碼一定是三個堿基編譯一個氨基酸,這時所需要知道的是怎樣把64種可能的三連體堿基組和20種氨基酸對應起來。Nirenberg當時正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實驗手段,但卻是無名小卒。Crick慧眼識英雄,在莫斯科舉行的一個分子生物學會議上,Crick把Nirenberg的小組發言改為大會報告, 這對於遺傳密碼的迅速破譯和Nirenberg的成名應該是有很大作用的。Crick這種促進科學提攜後進的舉動正好體現了一個大科學家的風範。我常想分子生物學突飛猛進的這麽快與有Crick這樣正直睿智的領軍人物是分不開的。

讀了Crick的自傳"What's Mad Pursuits"後,對他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畢業後不顧妻子的反對到Salk Institute做博士後,應該說與對Crick的敬仰也有一點點關係. 當然隨後便常在走道上,食堂裏和學術講座上看到這位自己崇拜的偶象。Crick身材高大,輪廓分明的麵龐配上極具特色的濃長白眉,我妻子一見便說象極了中國武打電影裏邊的掌門人或大宗師。我們這些對他敬若神明的博士後們當然期望他的一言一行都象神明一樣,這有時就難免導致失望。這種遺憾後來在聽了他的一連三次的學術講座後便徹底消除了。八十幾歲的人了,其思辯的清晰明潔,學術的勇於創新,又豈是我們這些年輕人能及其萬一。尤其是他不用圖片純用語言描述溝通複雜問題的能力,讓人歎為觀止。好幾次想和他合影留念,但遺憾的是當時手中沒有像機。好在買了一本他簽名的書,也總算沒白做了一回追星族。

Crick不是喜好名聲之人,但他的好朋友James Watson卻樂於此道,使得他也跟著出名。來美國許多年,聽說了一些競選諾貝爾獎的內幕,其神聖的光環也就不再那麽明亮了。後來也想通了,科學既是人做的,人的各種品質,不管好的壞的,當然就會摻雜其中。但對Crick這樣真正的科學家,我的敬仰卻不曾減弱分毫。




大科學家逝世了,自有有頭有臉的人物出麵記念,小人物也來湊熱鬧,隻為那曾被撥動的心弦。十幾年一枕科學夢。現在做這篇短文記念Francis Crick,同時也為自己過去對科學的幻想,熱情和執著記念一下吧。

 

-寫於2004年七月三十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