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老應

用調侃去書寫思考,以故事來敘述理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小費風波

(2011-08-30 16:21:59) 下一個

 
    榕城老應

受人服務,尤其是上餐館,付點小費表達對殷勤的欣賞和服務的尊重,令施者爽心,受者得益,這皆大歡喜的事大約經過長期的進化都能形成社會中的通則。記得看過美國的一個電影,裏麵有個女人,也不甚富,但在過往途中不停地給下人打賞,而且做得不動聲色,自然優雅之極,贏得服務人員的共同歡心,所到之處一片殷勤,眾星捧月地侍候得如同皇後一般,最後連拉斯維加斯賭場老板都被吸引了。這就是會用小錢的高手,遠比那些富豪一擲千金,更懂得享受和金錢的意義。

這個通則自然也有例外,那是其他因素壓製了這個自然的規則。比如說日本就不收小費,以示社會的廉潔和株式會社大佬的掌控能力,以致所有的服務都整齊一律地無暇可擊,侍女如同充氣娃娃般地柔順 and never say no。中國好像現在也還是不收小費,這早先可不是這樣的。別說曆史小說裏描寫,“那大漢喝完酒,一抹嘴扔下一塊銀子,說不用找了。小二喜滋滋地送到門口,嘴巴笑得咧到耳根上,大爺慢走,下回一定要來光顧!”,就是五十年代,我媽帶我吃餐館也在桌子上留下些零錢。這規矩是在困難時期改的,怕人不付賬,先收錢開單買了再自個兒端菜。大家均貧沒有餘力了,也就樂得省幾個錢。再往後,大家政治覺悟經過學習都提高了,知道顧客給小費是人格侮辱,服務員收錢是接受賄賂。兩邊都跟資產階級思想徹底劃清了界限。最後店家、服務員挺胸當了主人都像大爺、小姐般的。顧客花錢買東西吃個菜,卻像乞丐囚犯似的,得看服務的臉色行事。這樣雙贏的關係給攪了,以致雙方到現在都不敢打破。大款們寧可燒錢玩,也不打賞。

初到美國,咱們先在國際學生辦公室接受資本主義再教育。英語誌願教師帶我們上餐館親自示範小費的規矩:“這小妞問菜時,笑得跟向日葵似的。好!多給點,那小生昨晚沒睡好,送菜時還打哈欠,得扣些。” 總之憑服務質量和你的心情打賞,服務生不能計較。當然也有潛規則,一般在10%到20%之間,如果實在不滿意,也可以不給,最好扔下二分錢,以示你沒忘記隻是不滿意,這樣老板就要趕出來問清了。

這個規矩雖然沒有中國的古風,富人多賞錢窮人可節儉那麽的人情味。但勝在規則清晰,符合西方一切有章可循的習慣。有的老美比較死板,如果你看到老外吃完飯,眼睛走神,嘴裏念念有詞。不要以為是祈禱,祈禱是在飯前。這是在算小費,頭腦不靈的幹脆搬出計算器,這樣能夠精確到美分。

早先中國留學生,很多都在餐館裏打過工。我同學的太太小裔,也在這念書,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小裔那時候在老美一大餐廳當領班。有對老黑夫婦每星期必來,每次都點很貴的菜,但都不給小費,是個有名的鐵公雞,服務生都氣的直咬牙,但也沒轍。老板更不理,他們吃菜交錢,連稅金一分都沒少,沒小費是服務沒到位。顧客是上帝可得罪不得。有一回,他們點菜吃了,照例不給小費。

小裔追到門口,笑著問他們:“今天菜如何?” 答:“很好”。再問:“服務怎麽樣?” 那人說 “不錯”。

她臉色一板說 “我們服務生沒有工資,就靠小費收入。你為什麽不付?” 老黑十分尷尬,掏出十刀給她。她攔住說:“I don't need your money. I just give you a lesson to respect our job.”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