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浪齋隨筆

歲月如河,逝者如斯。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時刻。時而懷舊,且將縹緲的思緒,捺入筆端。我手寫我心,能與人分享,也是一樁樂事。
正文

中國婦女姓名之特點及變遷

(2012-01-15 16:29:55) 下一個

中國自古以來,女子和男子的名字,就在字音和字義的選擇上有著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首先是由於男女在社會上長期處於顯著不同的地位而造成的;同時男女性別特點的差異也是形成二者取名用字不同的原因。

取名用字的傳統和習慣並不是從古至今,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女子姓名稱謂的變遷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中國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曆史演變。唐宋以遠,重男輕女思想似乎還不十分嚴重。古人著述,每著女名,或並舉字。如東晉常璩所著的《華陽國誌》就有“後漢張霸妻司馬敬司”,“王堂妻文極,字季薑”等記載;班昭、蔡琰(文姬)、左芬、蘇惠、謝道韞、鮑令暉等女作家、女詩人也都是以自己的姓名聞名於世的。

然而唐宋以降,中國社會中重男輕女的思想日漸嚴重,至明清兩代尤甚。其間各種“烈女傳”及地方誌中的烈女,大都昧其本名,而以其夫之姓名加上“某某氏”稱之。直至民國時期,各省通誌仍循此例。在鄉村,女子姓名更為低賤。許多女孩並無學名,隻被隨意叫做王大妮、陳二妞、張小妹等;出嫁後,則在夫姓父姓後邊加一“氏”字為名。如王大妮嫁給姓李的,就叫李王氏;陳二妞嫁給姓趙的,就叫趙陳氏。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絕大多數沒有社會地位的民女都是沿此風習稱姓不稱名。

隻有到了比較尊重婦女獨立人格與社會地位的現代社會,中國婦女才得以擺脫傳統清規戒律的束縛,開始和男子一樣堂堂正正地稱姓道名。從現代女子取名用字的一般情況來看,女子名與男子名的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前者比較注重女子的性別特點及生活習性。

大體而言,中國女子取名用字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1. 性別類:常用字有——娘、女、姐、妹、婆、姑、姬、媛、婷、娜。如:陳玉娘、紅線女、劉三姐、黃道婆、黃英姑、蔡文姬、彭麗媛、 (孫小妹、烏日娜) 等。
  2. 花鳥類:常用字有——花、蓓、華、英、梅、桃、蘭、蓮、菊、鳳、燕、鶯。如:娜仁花、陳慕華、嚴鳳英、陳香梅、區桃、陳愛蓮、劉蘭芝、陳丹燕、崔鶯鶯、 (李蓓、周吉華、黨英、孫朝英、李寶蘭、竇小蘭、王燕) 等。
  3. 閨物類:常用字有——閣、釵、釧、紈、環、香、黛、玉。如:薛寶釵、李紈、楊玉環、林黛玉、李香香等。
  4. 珍寶類:常用字有——玉、璧、佩、珊、瓊、瑛、瑤 、瑜。如:常香玉、管玉珊、瓊瑤、鄭小瑛、 (方璧輝、 陳佩瑜) 等。
  5. 愛美類:常用字有——美、麗、秀、倩、素、青、翠、豔。如:宋美齡、聶小倩、陳素真、林青霞、劉翠花、王豔、 (張秀、林麗卿) 等。
  6. 物候類:常用字有——月、波、雲、霞、雪、雯、春、夏、秋、冬、冰。

這類名字多根據女孩出生時的景物節候應時即景而取,與花鳥類相關聯。如:農曆正月出生的,取名元春、正霞、正紅;二、三月份出生的常帶春字:春青、春波、迎春、探春;四月燕歸來,名之丹燕、曉燕、燕飛、燕妮;五月榴紅杏黃桃熟,多有取名石榴、杏花、小桃、桃紅者;六月荷花開,則有荷花、荷月、愛蓮、翠荷等名;七月民間有“乞巧”風俗,故七月生的女孩起名多取乖巧之意,如:七巧、巧珠、巧雲、巧珍等;八月桂香月兒圓,就取月兒、月桂、桂芳、圓圓等;秋冬季節,金菊傲霜,臘梅迎春,斯時出生的女孩常取秋菊、秋香、雪梅、冬梅等名 (杭秋雲、王秀雲、黃雲霞、宋秀雯、王小菊、馬一冰)

7. 性格類:男女之間在性格氣質方麵天生就有一定差異。與男子相比,女子較溫柔、賢淑、文雅、安寧、潔淨。這種性格特征在女子姓名中也有顯著表現。在取名中體現女性性格特點的常用字有——貞、珍、淑、嫻、賢、靜、雅、潔、清、碧、慧、惠。如:袁靜雅、劉和貞、楊開惠、蔣碧薇、吳桂賢、於淑珍、衛慧、 (馬桂珍、朱潔、郝書清) 等。

8. 男化類:女子用男名或男性字,有意淡化女性性別,這種取名現象中國古已有之。比如,《元後傳》:後名正君,妹名君力、君弟;《後漢書》:鮑宣妻桓氏,字少君 。三國時吳國孫權之長女名魯班,少女名小虎。《南史》:宋武帝女會稽公主名興弟,豫康公主名次男,山陰公主名榮男,孝武帝母路太後名惠男,陳武帝章皇後名耍兒。女子用男名或男性字,除其它原因外,主要反映了在封建社會中,婦女不甘於所處的低末地位,而渴望與男人並肩、平等的心理。解放後,男女平等觀念受到大力提倡,許多父母希望女兒長大後能和男孩一樣有作為。出於這種心態給女兒取男名者為數不少,耳熟能祥的此類女兒名包括勝男、越男、英男、賽男、 幃英等;另外一些女冠男名的例子是:甘勵、張立、何遜男、林立衡、聶力、陳衝、 (黃電、

陳思、馬越、高立立、張英宇) 等。這些名字凸現鮮明的個性意識,大 有巾幗不讓須眉的男子氣概,顯示出新女性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時代 精神。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存在決定意識,人的命名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當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革時,作為人的稱謂符號的姓名及命名方式也會相應發生變化。自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人的取名用字伴隨曆次重大政治運動或社會變革而變易,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 建國初期( 1949~1950 ):葉向南、趙大軍、李建華、王建國、劉誌華等;

· 抗美援朝時期( 1951~1953 ):張抗美、潘衛華、胡保國、李援朝等;

· 五十年代中期( 1954~1957 ):杜憲、許和平、高建設、戴錦華等;

· 大躍進時期( 1958~1959 ):楊躍進、戴紅花、劉超英、李紅旗等;

· 三年困難時期( 1960~1962 ):穀自力、林更生、丁保勤、宋圖強等;

· 六十年代中期( 1963~1965 ):梁十評、張防修、聶爭、艾學鋒等;

· 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1976 ):葉愛武、馬文革、張紅衛、王紅櫻等;

· “文革”之後至八十年代初( 1977~1980 ):薑文明、沈崇文、薄望知等。

從建國初期到八十年代各階段人們取名用字的趨向和特點,可約略看出這幾十年間中國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軌跡和一些重大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對中國人們思想意識的影響。

1984 年 11 月 17 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統計成果鑒定會。從統計結果看,取名用“紅”字的幾率建國後越來越高。 1949 年以前僅有 0.136% ,而到“文革”時期猛增至 2.151% ,躍居人名用字的首位。這是人名用字隨時代而變化的一個典型例證。同時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以“紅”為名的幾乎全是女性 (周紅、王紅紅)

自八十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女孩的取名用字上呈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

  1. 體現美好和父母珍愛的字義用得較多,如姝、晶、貝、珍、寶等。據報載, 90 年代初,廣州的 " 梁姝 " 、 " 陳姝 " 竟各有 2400 多個。
  2. 經過十年的“文革”動亂後,人們更加渴望安寧和溫情,因此在女孩的取名上重新熱衷於選擇能夠表現女性特點的字,如娟、敏、絲、平、靜、蘭、玉等 (李平、趙敏)
  3. 不同於中國過去以雙字為名的傳統習慣,使用單字為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了(男孩名也有同樣趨向)。據對濟南市一個普通居民區的 1000 個人名的調查,單名的比例在建國前的 1948 年是 3.3% , 而到 1986 年已上升到 69.7% ,幾乎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單名透出一種爽快幹脆的現代氣息,如唐姝、閩捷、李嵐、馬玉、 (龍憶、袁嶸、閻莊、孟淩) 等;
  4. 對外開放政策使得中國跟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和廣泛,采用外國方式取名的以及用外國女性名字的譯音為名的已經屢見不鮮,如安娜、麗莎、瑪麗、安妮等。中國女排前隊長曹慧英就給女兒取名殷樂笑子,另外還有取名 韋觀晴光、小山智利、沈方娟子的。這些現象充分體現了當今中國社會女子取名方式上的不拘一格和開放思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anghuzhai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哈。熟人的名字都上去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