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評國家統計局: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19-07-02 07:56:56) 下一個

國家統計局網站7月1日發布了《滄桑巨變七十載 民族複興鑄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之一》。報告稱,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是將國內生產總值當成了國民收入。參見本人去年6月發表文章的分析:

 黃衛東: 分不清人均收入、產出甚至付出,還是在顛倒黑白?

產業人網 2018-05-22 13:21:17 本文作者:黃衛東本網編輯:塞尼

 

【本文為作者向產業人網(chanyeren.com)的獨家投稿,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轉載請保留本聲明並注明來源】

 

人均收入是表征國家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增加人均收入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因此,經濟學家們會經常討論人均收入。林毅夫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主流經濟學家,曾擔任過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也是世界著名學者了。林提出的勞動力比較優勢理論,其實質就是壓低勞動者工資,降低出口產品價格,增加出口來增加外匯收入,以便進口先進的外國技術和設備,推動經濟發展。它成為改開時代出口導向國策的主要理論依據,主導我國改開時代經濟發展戰略幾十年,使我國從獨立自主的經濟模式,變成對外嚴重依賴的經濟模式。不久前美國宣布停止向中興通訊供應芯片,中興董事長就宣布中興休克,證明這種對外依賴的經濟模式,根本就是建立在戰略對手提供的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就像建立在沙灘上的高樓,一觸即潰。

雖然壓低我國勞動者收入,是林毅夫教授經濟理論的主要著力點,但林教授每年都會在重要場合宣傳我國的人均收入在快速增長,列舉的數據卻往往是人均產出,甚至實質上是人均付出,可以說,根本就是黑白顛倒。下麵列舉的幾例是自2013年以來,林對我國人均收入增長情況的發言。

1、2013年:由中央電視台與商務部聯合主辦的“2013國際投資論壇”於9月8日在廈門召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論壇上表示,“在1979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就185美元,比非洲國家平均1/3的水平還低。但是到了2012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6100美元,成為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是4400美元,到2020年翻一番,那麽就應該是8800美元”。

評論:可支配收入與收入之間不完全相等,主要差別在於支付的各種保險費用與獲得的各種保險收入,如養老金收入之間的差別。雖然主流媒體不時爆出養老金賬戶入不敷出的新聞,也就是老百姓得到大於付出的新聞,但實際上,兩種差別很小,也就是說,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收入之間是可以視為相等的。雖然對不同的個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對上班族來說,因為要支付養老保險等費用,可支配收入比收入要低得多,而對老年人來說,收入主要來自過去支付的養老金。

按照2010年和2012年人民幣匯率分別是6.8281和6.3001,林毅夫教授所宣稱的我國人均收入就分別是30044和38430元,而按照國家統計公報,2010年和2012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2507和16663元,僅相當於林教授所說的41.6%和43.4%,均不到林教授所說的一半。即使按照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均匯率,分別是3.3082和3.5245,對應林教授所宣稱的人均收入也分別為14556和21500元,仍然明顯大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均收入數據。

參見:林毅夫:2020年中國人均收入將達到1.27萬美元|林毅夫|人均收入|美元_新浪財經_新浪網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908/142416698045.shtml

2、2014年11月27日消息,據北京大學官網消息,林毅夫在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首屆清華兩岸論壇發表的主旨演講。演講中提到,大陸目前2013年人均收入6800美元。又稱在2010年的時候大陸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4400美元,翻一番就是8800美元,如果在世界經濟相對放緩的情況下,大陸經濟保持這樣一個高速增長,我相信人民幣會繼續升值,如果再加上升值的因素,到2020年的時候,那麽大陸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非常有可能達到12700美元。

評論:在上一年廈門演講中,林教授稱2010年我國人均收入是4400美元,此時又改成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4400美元,顯然林教授將人均收入等同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了。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41.13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4492美元,與林教授所說的4400美元是很接近的。201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6320美元,與林教授所說的6100美元也是很相近的。顯然林教授在廈門演講所說的我國人均收入實際都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對於林教授所說的2013年我國人均收入,我國統計局公布的實際人均收入是18311元,2013年人民幣匯率是6.2897,合美元僅有2911,僅等於林教授所說6800美元的42.8%。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899美元,同樣與林教授所說很近。這些都說明,在林教授眼裏,人均國內產值就等同於人均收入了。

參見:林毅夫:2020年中國大陸或成高收入經濟體

http://finance.cankaoxiaoxi.com/2014/1127/579082.shtml

3、2015年博鼇亞洲論壇3月26日—29日在海南博鼇舉行,在27日晚上的“對話林毅夫:中國的奇跡”的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林毅夫發表講話,鳳凰財經的報道,題目為:林毅夫:按國際水平今天中國人均收入是美國的60%。

林教授 在 講話 中稱我國 2014年 人均收入,按購買力 平價 匯率計算,為 1 .1 萬 美元。 在談到“國企的比較優勢”的問題時表示,如果說今天中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60%,那相當於什麽水平?美國現在是5萬5,60%就是3.3萬美元 。林毅夫繼續解釋,而且比韓國現在還高,韓國現在是2萬8,如果說今天中國人均GDP 水平比韓國還高20%。但按2005年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GDP,現在的我們現在才占美國的21%。

評論:林教授 再一次 將人均收入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混淆了,隻是鳳凰財經 在 報道中將林教授假設的人均收入當成了實際人均收入 , 讓中國老百姓提前進入了高收入國家。 林教授在 講話中 稱 ,按購買力平均匯率計算, 我國 人均收入占美國 21 %,也就是 1 .1 萬 美元。 當年 我國人均收入,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 的 資料,是 20167元 ,按照實際匯率換算 , 等於 3283美元 ,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人民幣購買力平價匯率換算,也僅為 5742美元 ,僅是林教授所 宣稱 的 1.1萬 美元的 52.2 %。林教授 所說 的人均收入 1 .1 萬 美元,實際是 按 購買力平價匯率 計算 的人均國內產值,林教授同時稱之為人均GDP,也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參見:林毅夫:按國際水平今天中國人均收入是美國的60%|林毅夫 _鳳凰財經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328/13589908_0.shtml

4、2016年3月22日,林毅夫在2016博鼇亞洲論壇新聞發布會作出上述表示。“十三五期間GDP增長目標是達到6.5%,如果能夠如願,那麽2020年可以達到90萬億人民幣的GDP,人均GDP可以達到1萬1千美元,如果加上人民幣升值的話,到2020年很可能就會達到12615美元,也就是高收入國家的門檻。”

評論:林教授顯然將人均GDP等價於人均收入了,暗示人均GDP達到1.1萬美元,就等於人均收入達到了1.1萬美元,從而就是高收入國家了。

參見:林毅夫:2020年中國仍有望躋身高收入國家_2016博鼇嘉賓觀點_宏觀嘉賓觀點_宏觀頻道首頁_財經網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60322/4093907.shtml

5、2017和2018年,重複2016年博鼇論壇上發言的論調,參見:

林毅夫:2025年中國將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一帶一路投融資高峰論壇|投融資|一帶一路_新浪財經_新浪網 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7-11-30/doc-ifypceiq8269777.shtml

林毅夫:2030年中國成最大經濟體 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博鼇亞洲論壇_新浪財經_新浪網 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8-04-09/doc-ifyteqtq6460143.shtml

1526966691220193.jpg

總評 : 改開時代,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常常被主流媒體和主流經濟學家們宣傳為國民收入;人均GDP就被宣傳為人均收入;其快速增長,就被宣傳為經濟成就了。問題是,國內生產總值是在中國國境內的產出,這些產出,在改開時代的中國,大部分被外國資本家拿走了,是中國人為西方免費勞動,是中國人民的大量付出被西方免費拿走。舉例來說,美國蘋果公司在中國2016年收入480億美元,大部分都算中國的國內產值了,可惜這麽大的國內產值中,中國老百姓和政府所得很少,不超過10%,其餘都被蘋果等外資公司拿走了。蘋果公司象聯想公司銷售的品牌電腦一樣,設計將一些芯片等器件組裝成手機,交給在中國辦廠的台灣公司生產,蘋果公司僅需支付600-700元就采購一台,貼上蘋果標簽後,在中國市場銷售價格高達5000元左右,從而賺取了大部分利潤,使得中國成為蘋果公司利潤的大部分來源。現在在中國銷售的很多產品都是這種情況,香港大學的郎鹹平教授總結為虛擬經營模式。中科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僅2011年美國就從中國拿走3.66萬億美元財富,約占當年我國產出的51%。現在美國和西方基本不再生產工業消費品了,主要依靠第三世界國家,主要是中國供應,美國哈佛大學的尼爾弗格森教授總結為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中美國。

這樣的發展,實質是利用中國的資源為西方免費生產各種工業消費品,生產能力在不斷增長,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很多工業產品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卻大量消耗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給中國人民留下的是挖空的礦山,嚴重破環的環境,這不僅是對當代人的犯罪,更是對子孫後代的極大犯罪。它們所代表的不是中國人民的收入,而是中國的付出。

以資源枯竭為例:到2013年,國務院已經將69個城市定義為資源枯竭城市,國家補貼,防止這些城市經濟崩潰。

環境破環問題更加嚴重:看國家環保局報告,好似年年環境都有改善,達標率接近100%,問題在於,隨著環保資金的增加,監測網點增多,汙染較輕地區增設監測點,於是總的監測數據自然改善了,這就是環保局年年報告監測的汙染平均值降低的秘密,看看氣象部門監測的霧霾年年增加,就可以看出其荒謬了。至於達標率高,問題出在環保局製定的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5倍左右,能不達標率高嗎?實際是我國沒有一個城市的大氣環境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而西方國家大部分城市都達到該標準。

是不是林教授真的不知道如何區分收入、產出乃至付出?林教授在2013年廈門演講時,提到1979年人均收入185美元,就是以當年美元計算,實際的人均收入,而當年的人均產出約為300美元,林教授可分得很清。2018年1月14日,林教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2023年中國可成高收入國家 》上詳細解釋了其所宣稱的高收入國家的含義,文章指出:

1、 從1989年開始,世界銀行以人均國民總收入為唯一依據,劃定了一係列門檻數值,對發展水平進行分類,2012—2016年高收入門檻線依次為12615美元、12745美元、12735美元、12475美元和12235美元。

2、 用於劃分發展水平的人均國民總收入不同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者不是一個概念,不能混同。國民總收入包括四個部分:勞動者報酬、資本折舊、資本的報酬即利潤、政府收取的間接稅,也即包括企業部門、金融部門、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的收入。人均國民總收入用於衡量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Img475199263.jpeg

所謂國民總收入,英文原文是gross domestic income,本意是國內總收入,林教授在這段話中,將其篡改為國民總收入了,然後在另外一些重要場合,又進一步篡改為個人總收入了。顯然,林教授打著西方的理論和概念來忽悠中國人了,將外國資本家在中國的收入,都忽悠到中國人頭上,以此論證,讓中國人民付出辛勤勞動,為外國人免費服務的經濟模式是良好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繼續這樣的發展模式,就能夠讓老百姓過上西方國家的富裕生活了。這實在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是主流經濟學家們精心炮製的謊言。改開時代,我們的主流媒體天天宣傳的就是這樣的謊言,這固然是改開時代崇拜西方,讓殖民地文化統治我國精英思想的結果,更是主流經濟學家,象林毅夫這樣的著名經濟學家們不斷造謠宣傳的結果。

林教授推銷的低工資比較優勢理論,壓低勞動者工資,提高資本所得,被主流經濟界采用,致使我國勞動者收入占產出比例,最近十多年來,一直保持在41%左右,對應資本所得高達59%,而政府收稅,主要用來補貼資本家,包括開辟開發區,為資本家建廠房、道路、水電煤氣、通信等各種基礎設施,為資本家免費供應,致使勞動者可消費收入進一步下降,消費占產出比例則下降到30%左右,而資本所得更是高於60%以上。對比美國勞動者收入長期占產出80%以上,最高曾超過90%,而消費則長期占70%左右,都是中國2倍以上。而資本所得比例,僅相當於中國五分之一左右。

由於勞動者收入過低,能消費的產出占比很低,大部分產出都低價賤賣給西方,從而損失更多。同時讓資本攫取了大多數產出,雖然西方資本家隻控製產業鏈的極小部分,卻占有大部分利潤,從而形成了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享用的中美國殖民地經濟模式,造成我國資源快速走向枯竭,環境嚴重惡化的危險局麵。林教授卻故意顛倒黑白,將不斷增長的人均產出,實質代表了不斷增長的人均付出,宣傳為中國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在快速增加,誓要用謊言維護這種殖民地經濟模式,其目的究竟何在?

附:購買力平價匯率數據來源於世界銀行,參見:

Official exchange rate (LCU per US$, period average) | Data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PA.NUS.FCRF?locations=CN

Price level ratio of PPP conversion factor (GDP) to market exchange rate | Data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PA.NUS.PPPC.RF?locations=CN&view=char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