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必紅博士收集我國2000多年來的人口數量數據,在網上發表文章指出,在毛澤東執政中國的27年,我國人口暴增(如圖所示)。陳博士將這個現象命名為“毛澤東階躍”,實際是指毛澤東時代中國人口數量的爆發性增長,從1949年5.4億增長到1976年9.4億人口,增長了74%。
舊中國時代,我國不僅人口增長緩慢,而且人們的健康狀況奇差,人均壽命不到35歲;人口素質也很低,文盲高達80%,被西方稱為“東亞病夫“。解放後,我國人均壽命和人口素質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現在我國人均壽命已經增長到75歲,基本消滅了文盲。我們是如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本文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除注明外,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布資料,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網上數據庫),總結我國在新中國不同曆史時期的人口及其素質變化,著重分析這些變化的內在原因,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
1、人均預期壽命
如圖是我國與印度南韓曆年人均預期壽命對比,除中國(官)來自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外,其他均來自世界銀行。從圖中可以看出,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1960年中印兩國人民的預期壽命相近,都低於南韓10歲左右,但在文革時代,中國的預期壽命突然大幅度增長,很快大幅度超過印度,而且追上並超出南韓,最多時超過南韓4歲。但到80年代,中國的預期壽命陷入停滯,有些年份還略有下降,從而被南韓逐漸趕上並超出。到現在,南韓人均壽命已經比中國多6歲多了。而印度一致在緩慢增長,直到現在,預期人均壽命還低於中國文革時代末期。
2、我國曆年人口死亡率
預期人均壽命的增長與人口死亡率密切相關。如圖是我國統計局公布的曆年人口死亡率變化。剛解放時,我國人口死亡率高達3.6-3.8%,到1964年,已經下降到1.16%,文革時代開始後,我國人口死亡率又開始逐漸下降,到最低時隻有0.63%,但文革後,我國人口死亡率又開始逐漸增長,到現在,已經增長到0.72%。
3、我國曆年衛生人員數
我國人口死亡率下降與人均壽命增長是與我國的衛生工作分不開的。如圖所示是我國統計局公布的曆年每萬人衛生人員數量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剛解放時,我國衛生人員很少,每萬人隻有衛生人員10人,此後增長緩慢,文革前最多的時候,也隻增長到28人,但在文革期間,我國衛生工作人員猛增,1970年共有衛生人員657.2萬人,每萬人則有衛生人員79人,到改開前1978年,我國衛生人員總數達到788.3萬人,每萬人衛生人員增加到81.9人,達到了頂峰。此後,我國衛生人員總數逐漸下降,到2003年隻有621.7萬人,每萬人隻有衛生人員48.1人,遠低於文革時代。此後,我國衛生人員才重新恢複增長,但直到現在,我國每萬人衛生人員數仍然低於文革時代的1970年。該數字充分說明文革時代我國醫療狀況的改善,論證了我國文革時代人均壽命大幅度增加,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的內在原因。
4 我國兒童入學率和中小學升學率
人口素質與教育密切相關。如圖是我國統計局公布的兒童入學率和中小學升學率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文革期間,我國兒童升學率和中小學入學率均有大幅度增長,到文革結束的時候,我國兒童入學率達到97.1%,小學升學率超過90%,初中升學率也超過60%,最高時達到75%。文革時代,97%適齡兒童入學,90%進入初中學習,而高中入學率仍然達到60-75%情況下,等於我國超過一半以上少年進入高中學習,說明文革時代我國普及了高中教育。但文革後,我國兒童入學率逐漸下降,最低時隻有90%,到1987年才超過文革時代,而小學升學率大幅度下降,到1982年下降到隻有66.2%,到1995年才超過文革時代。在大量少年沒有進入初中學習的情況下,我國初中升學率在文革後仍然大幅度下降,最低時隻有30%,不到文革時代一半,直到2005年才超過文革末期,說明文革後很長時間內,大部分適齡青少年沒有受高中教育,尤其在八十年代,使我國高中教育也變成了少數人的教育。
5、文革時代我國人口素質大幅度增長的原因分析
解放初,我國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90%。由於在毛澤東時代,我國人口增長很快,雖然城市人口一直在逐漸增加,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的時候,我國城市人口增長了近3倍,但我國農村人口仍然占80%以上。因此,我國人口數量與素質的變化主要由農村決定。
五十年代以來,毛澤東主席就號召走農村合作化道路,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但到1962年,仍然遭遇了很多阻力,單幹風時時刮起,直到文革前夕,集體化的人民公社製度才逐漸成為我國的主流,到文革時代,才成為我國官方規定的製度。文革期間,我國已經普及了人民公社製度。
我國人口素質大幅度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我國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充足的糧食為人民提供了足夠的營養,從而提高了普通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如圖是根據我國統計局公布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口總數計算得到的人均糧食產量。197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3.32億噸,比1949年增加了193.8%,人均糧食產量也增加了63%,達到340公斤。人民公社取消後,我國糧食產量增長十分緩慢,到2003年,糧食總產量僅4.31億噸,比1979年僅增加了29.8%,人均產量僅有333公斤,還低於24年前的1979年。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是依靠人民公社走集體化的成果,通過集體平整了土地,建設了大量水庫,使我國高產穩產的水澆地麵積增長了近2倍,規模化農業還節省了人力,從而為農村全麵建設提供了人力資源。人民公社取消後,我國的規模農業之路中斷,重新變成了小農經濟,導致糧食增長減緩,甚至在1998-2003年間人均糧食產率連續六年年年下降。此外,分田到戶後,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中斷,大中拖拉機銷售不掉,產量嚴重下滑,到2003年,還低於1979年。
文革期間,我國農村依據人民公社的經濟力量,醫療教育等各項建設才逐漸走上正軌,各地建起了學校,普及了中小學教育;人民公社還建起了醫院,各生產隊有專門的赤腳醫生,就地生產中草藥,可以預防各種流行性疾病的爆發,治療大部分疾病,這是我國人口素質和人均壽命大幅度提高的關鍵原因之一。
我國文革時代建立的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成為聯合國推薦的醫療模式。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在1980~1981年年報中指出,文革時代中國的“赤腳醫生”製度在落後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不發達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本。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把我國農村的合作醫療稱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範”。
但到80年代初,我國取消了集體化的人民公社製度,搞分田到戶,集體經濟不複存在,由生產隊負責給赤腳醫生分配的“工分製”瓦解,赤腳醫生無法通過從事醫療活動來換取工分進而獲得糧食等其他生活資料,加上農村產出很低,人們在經濟上無法支撐看病費用,使很多赤腳醫生完全喪失了外出行醫的可能性。另外,由於合作社的瓦解無法再為村內衛生所的正常運行提供資金來源,導致村內的公共衛生機構無法繼續支撐而瓦解。所以從赤腳醫生和村內衛生所這兩方麵來看,自從人民公社瓦解以後,農村公共醫療基本上呈現真空狀態,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口的身體健康,導致死亡率年年增加。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在將近50年的發展曆程中,先後經曆了20世紀50年代的初創階段、60~70年代的發展與鼎盛階段、80年代和90年代以來的解體階段。直到2003年以後,我國通過政府投入,又重新發展合作醫療,建設農村合作醫療體係,加上城市化人口大幅度增長,才逐漸扭轉了我國人口素質不斷下降的局麵。
6、總結
在新中國成立的60多年裏,我國不僅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而且人口素質和人均預期壽命均大幅度增長,主要發生在文革時代,包括人均壽命大幅度增長,到1975年達到68歲;死亡率下降到最低時隻有0.63%;我國普及了中小學教育,包括適齡青少年的高中教育,大幅度提高了我國老百姓的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我們可以將這個現象稱之為“文革階躍”。
我國人口素質的“文革階躍”,產生的內在原因是我國的人民公社製度,依靠集體力量極大地發展了農業生產,同時為農村提供了經濟支持,普及了農村教育和醫療,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我國占80%以上農村人口素質。文革前,我國集體化道路還處在摸索過程中,加上黨內反對集體化道路的官員很多,阻力很大,單幹風時時泛起,雖然我國農村集體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單幹風盛行的時候,就落入低潮,各項建設難以開展,因而人口素質增長緩慢。文革後,我國又重新取消了人民公社,雖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口不在高速增長,經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國農村教育醫療體係重新瓦解,很長時間內人口素質不在增長,甚至下降,表現在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人均壽命長期徘徊,中小學入學率大幅度下降。 隻有文革期間,我國堅持農村集體化道路,堅定地發展集體經濟,支持農村各項建設,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村人口的素質。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三農”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全局性的根本問題。而不解決好農民的教育醫療保障問題,就無法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談不上現代化社會的完全建立。我國過去的實踐經驗也已充分表明,在農村走合作化集體化道路,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醫療教育等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