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6971和小區隔著一條小河,在高樓之間,有一片“簡易房”。說是“簡易房”,可能還是抬舉它們了。因為這些平房當年就是違軌建築,如今更是殘破不堪。過去的黑瓦白牆飽經風雨,殘缺不全,水漬斑斑,主人臨時搭建的灶屋尤其破敗得象棚戶區一樣。
我不知道那裏住的是什麽樣的居民,不過每天都可以見到他們操持著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有些人家在屋前開辟了幾塊菜地,傍晚時分可以見到男主人手持長勺澆水施肥。女主人則會在河邊洗衣、洗菜,似乎並不擔心河道汙染的問題。晴天的時候,屋前屋後“彩旗”招展,那是居民們晾曬的衣服床單。父親說,這一片房子,估計終究要被拆除,土地要被開發。不過他們目前還是在勤勤懇懇地經營著自己每天的生活。
昨天和父親去散步,忽然看到河對麵灶火熊熊。父親眯著眼觀察一番,說是他們臨時搭了開放式的大灶,撿了柴火,在煮粽子呢。可不是,下周就是端午節了。如今超市裏散裝、精裝的現成粽子很多,走親訪友拎上一兩筒也算象樣體麵。不過,對於生活條件平平的人來說,還是自己動手較為經濟實惠吧。
小時候過端午節,外祖母也是自己包粽子的,而且還要和親朋好友互換自家的粽子。小孩子到時也有了許多又吃又玩的名目:粽子、鹹蛋、“高頭”(又叫“白烏龜”,鵝也)、在指甲上覆蓋上搗碎的鳳仙花瓣、和鄰家孩子鬥蛋等等。這些民俗,隨著本地都市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人搬入高樓公寓逐漸湮滅,不料現在卻在小河對岸的人家窺見餘韻,是否也算是“禮失而求諸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