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343亞聖孟子曾經感歎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老先生是在感歎世情澆薄、人心不古,可是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人與動物的區別真的微乎其微。最近美國公共電台NPR邀請了幾位有名的動物學家做嘉賓,與主持人一起討論動物與人類行為的相似之處。這讓我獲益匪淺,了解到許多動物行為方麵的趣事。
比方說,不是隻有人才知道在手機上記錄電話號碼的。藍鶼鳥(Blue Jay)覓食的時候,會找片葉子,把尋找到的果子蓋上,也算為自己做個記號。要知道人類為什麽喜歡“拉關係”嗎?科學家在對一群猩猩做的觀察研究中,發現它們願意為自己聚居群裏的同伴幫忙,但對“外來戶”就漠不關心了。嘉賓之一甚至聲稱“人類所有的生活習慣和交往方式,我都能在狒狒和猩猩的族群中找到。我根本不知道人們通常引以為自豪的所謂‘意識’(consciousness)究竟是什麽。”
從別的來源我也了解到,科學家雖然還不願意用“語言”這個詞來描述動物之間的交流方式,但他們的共同認知是動物比我們想象的聰明得多。一般用來區分動物和人類的兩點:動物是否能擁有同情心(empathy)以及動物是否會使用工具,早就有很多例子證明這些並非人類獨有。前麵說到的藍鶼鳥、還有烏鴉是鳥類中最聰明的,烏鴉會使用樹枝作為工具覓食。而人類的近親、靈長類的猩猩和狒狒甚至會把樹枝改造成長矛一類的武器去捕獵。
由人類撫養長大然後放歸自然的非洲獅子克裏斯,在重逢時仍然記得當年的主人。
有一隻叫奧斯卡的貓在醫院長大。每當病人垂危,它都會出現在他們的床前,陪伴他們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刻。有個被母親拋棄的俄羅斯小男孩和一群野狗做伴,一起度過莫斯科寒冷的冬天。可是,十八個月後,他被警察抓住。因為不堪警方的淩虐,這個男孩幾乎完全“退化”到狗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了解動物與人類的相似之處可以讓我們保持謙卑的平常心,而不是以萬物之靈自詡而任意苛待動物。這種認知也能讓我們擁有博愛的同情心,體悟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聯係。如果以上提到的動物真的隻是按照本能行事,我倒寧願人類能夠保有這些感恩、仁愛的本能,而不是在“文化”、“文明”的薰陶下反而變得“禽獸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