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恐怖分子的“真麵目” (zt)

(2010-12-25 10:46:27) 下一個
來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684



今年五月,紐約標誌性建築之一的時代廣場險遭汽車炸彈襲擊。美國各級情報、警察機構全力合作,終於把嫌疑犯捉拿歸案。雖然政府急切表功,可是民眾卻大都表示震驚,隻因這次的“恐怖分子”與“911”的始作俑者相比,實在太“另類”了。當年的亡命之徒雖然在美國本土造成慘重的傷亡與無法愈合的心靈創傷,但至少可以被看作是“非我族類”、非法入侵的外國人。這回的恐襲嫌犯卻是一年前歸化的美國公民,巴基斯坦後裔, 年方而立,在美國獲得電腦學士、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不但曾經工作穩定,在某公司從事市場數據分析,而且家住郊區,家庭美滿,有一男一女,簡直就是移民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美國夢”的化身。也無怪乎美國民間輿論嘩然,驚呼“恐怖分子並非是一文不名、走投無路的社會邊緣人物”。

這倒讓我想起《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者斯蒂文列維(Steven Levitt)和斯蒂芬杜波內(Stephen Dubner)於2009年出版的《超搞怪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中的有關論述。 兩位作者聯袂合作、2006年發表的《搞怪經濟學》(Freakonomics),目前銷量超過四百萬,被翻譯成35種語言。去年他們再接再厲,出版續集,繼續用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探討人們如何對生活中各種經濟、社會、和道德刺激(incentives)做出反應。

這次,他們提出的一係列“搞怪”課題包括:妓女和商店雇傭的喬裝聖誕老人有什麽共同之處? 酒醉後駕車還是酒醉後步行更危險?食用袋鼠肉能夠拯救地球嗎?龍卷風、心肌梗塞、和在高速公路上駕車有什麽共同點?看電視是否能引起犯罪率上升?當然,還有與本文關係最大的“恐怖分子為什麽應該買人壽保險?”

說到恐怖分子的防不勝防時,作者指出,雖然恐怖分子是一個很小的群體(美國人一年中受恐襲死亡的平均幾率是五百萬分之一,而自殺身亡的幾率比這高了574倍),可是因為他們的行動並不針對某個人、也不是出於為自己攫取物質利益的目的,所以事先很少顯露蛛絲馬跡。恐怖活動的最大優勢不但在於其手段和目標五花八門,而且在於即使具體行動失敗,恐怖分子也實現了他們的大目標:不但在當時聳動民心、製造混亂和恐懼情緒,事後許久還繼續幹擾人們的正常生活。現在我們坐飛機前必須接受的一係列日益森嚴的安檢就是最好的例子。兩位作者說,雖然“鞋子炸彈”並沒有引爆殺人,可是算上每次脫鞋安檢浪費的時間,僅僅美國境內就等於一年平均死了14個人。

至於恐怖分子的典型概況(profile),這兩位作者通過數據分析指出,雖然普通犯罪分子多半出生於低收入、低教育水準的家庭,恐怖分子卻大都是受過至少高中以上教育,家境至少小康的中產階級或富人。作者半開玩笑地診斷為:這些人的“公民責任心被激素催生”、因而畸形發展了。雖然承認追捕恐怖分子等於大海撈針、預防恐怖活動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作者還是介紹了根據經濟學數據分析的方法得出的一些結論。

比方說,目前數據表明,恐怖分子多半是男性,擁有伊斯蘭教徒傳統的姓或名,年齡在26-35歲之間。比起普通人,他們更可能擁有手機、是學生、租房而不是買房。比起普通人,他們一般更不可能在銀行開設定期存款賬戶、在星期五下午從自動取款機上提取現金、或者買人壽保險。這些跡象當然是有原因的。例如,星期五下午是伊斯蘭教義規定的祈禱時間,所以他們不會去取錢。又比如,如果他們事先知道自己日後要從事自殺炸彈行動,當然不會買人壽保險,因為保險公司不會對自殺性死亡給予賠償。

兩位作者還說到,英國真有人根據以上規律找出恐襲嫌疑犯,並且把這些資料交給了政府。隻不知這次抓到的汽車炸彈嫌疑人——一位拖家帶口、眾人心目中的“居家好男人”(family man)——是否曾經買過人壽保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