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會收獲 (下) (zt)

(2010-12-25 10:34:33) 下一個
來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8062



星期四初到布魯塞爾,長途奔波,時差嚴重,所以連帶許多發言也聽得雲裏霧裏。周五感覺就好多了。經過一夜好睡,白天又見到了久違的太陽,心情振奮。走去開會的路上,見到布魯塞爾街道上高大濃密的綠樹,初升的朝陽照在古老幽深的宮廷建築上,也照在現代的高樓和寬闊的馬路上。雖然沒時間細看,但新舊對照之下,感覺這是個有曆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周五的幾個小組發言都很有意思。上午有人談德國肥皂劇、希臘言情電影、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經典言情片《德福答斯》(Devdas)的三個不同版本、言情小說的翻譯,下午有人談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年婦女形象和單親家庭,涉及到羅曼司研究的多種媒體、多個層麵。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討論英文言情小說中強勢男性主人公(alpha male)塑造的報告。發言人對這類男主的描述是:“老派、男子漢氣十足、強硬但又飽受情感心理方麵的煎熬”(old-fashioned,macho,hard-edged,tormented hero),又總結了男主塑造的幾個發展階段:70年代的“強暴犯”男主角;80年代的感情創傷型男主(這個時期的言情小說中開始結合男性視角);90年代的反抗傳統型男主(這個時期的言情也開始出現對傳統性別規範和定義的戲仿和挑戰);以及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性”趣十足(erotic)的男主(同時出現了女性寫作、女性閱讀的描寫男男言情的同人小說,類似於耽美或BL)。相比之下,下午的第二個主題報告,雖然是西班牙某大學研究美國浪漫喜劇電影(Romantic Comedy, 簡稱 Rom Com)的某大家所作,倒不如前麵提到的報告有趣。我覺得這個主題報告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發言人認為,看言情小說時人人都追求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對於電影來說並不是最關鍵的;相反,電影的中部才是情節開展最曲折、人物性格塑造最豐滿的地方。而且,浪漫喜劇的一大看點在於男女主人公之間的言辭較量、互鬥機峰。“吵架是好事,正說明他們之間的強烈吸引力和般配程度。”

周六是會議的最後一天,也是我發言的日子。我們小組發言之前,是本次大會的第三個主題發言。發言人是“通俗羅曼司研究協會”的副會長,也針對英文羅曼司小說的發展發表過專著。所以,她給我們提供的首先就是70、80年代以來關於這方麵研究的一個總結。雖然作為一個偏重文本分析的英文教授,她的方法主要來自結構主義、形式主義文學批評的陣營,但她的報告對於讓大家了解整個專業領域的研究現狀很有幫助。而她的評點人,也是本次大會組織者和東道主的評價也很精彩。她的中心論點就是主題發言人因為自己獨有的理論框架(和理論成見)而隻重視文本,其實對於讀者和接受學等方麵的研究有所忽視。

下午第一個小組發言是兩個法國女子從學術和個人經曆兩個方麵談言情小說在法國的銷售和接受狀況。比方說,法國沒有本土通俗言情作家,從英文翻譯來的言情一般被刪節。這倒不僅是因為法國人覺得翻譯後的某些情節粗俗不堪,而且因為英文翻譯成法文(或德文、荷蘭文)會增加15%-20%的字數,所以出版商覺得賣不出去。在法國,正統的書商也不銷售言情小說,人們隻能在超市、車站等非正規性場所買到(在德國、荷蘭也是這個情況),也沒有通過電子書發表的法文言情,社會普遍存在對言情小說的輕視,對女性消費的忽視。針對這種情況,發言人中的一位自發開創了一個法文網站,提供關於言情出版的最新信息,也為同好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讓她們可以暢所欲言,不必因為自己的這種“帶有負罪感的娛樂”而躲躲閃閃。

大會結束前還有一個總結討論的“圓桌會議”(round table),幾位主題發言人和通俗羅曼司研究協會的負責人和大家一起討論“通俗羅曼司研究是否已經自成一家”?從大家的發言中,可以聽出不少人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並不自以為是“通俗羅曼司研究的學者”。而幾位主持人也有焦慮感,因為通俗羅曼司研究常被同事們嘲笑為“不登大雅之堂”,本單位的基金支持、學術認可都少得可憐。而且,因為這些創始人大多是英文教授出身,所以研究的方法和視角都受到限製,似乎被人文學科的框架所囿,並不能很好地整合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當然,我可能也有偏見,因為我欣賞跨學科研究,並且自己也在努力向這方麵發展。

三天的會議,緊張而充實,總體感覺是比去年的年會論文質量高,視角廣。歐洲國家象法、德、西班牙、荷蘭、比利時、英國都有代表參加,也有來自日本、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發言人:一共有14個國家、4個大陸、人文和社科各專業的代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