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迷失在翻譯中(lost in translation) (zt)

(2010-12-22 09:25:08) 下一個
來源 :http://www.yayabay.com/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10052



係裏請了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日文教授M來給大家講演,題目很有意思:“翻譯中會失去些什麽?”(What will be Lost in Translation?)這位教授是日文教學的大家,曾經編著了不少日文課本。周二講演之前,我們幾個同事和他共進晚餐。見到了,是一位瘦小但精神的老人,總有70多歲了吧。他說,自己曾在伊利諾伊大學工作了二三十年,於1991年提前退休後又去普林斯頓大學工作。說起他的專業,M津津樂道,從回憶幾十年前見到喬姆司基和人爭論,說到他感興趣的“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談鋒甚健。他還告訴我們,這兩天回去我校的遊泳池晨泳,這項運動他已經堅持50年了,一周七天,每天要遊1200米。我們聽了都很欽佩。

周二下午的講演從4:15開始。事先我們也在學生中加以宣傳,希望提高人氣。結果大大超出我們的估計。4:10我到的時候,教室裏已經差不多滿了,以後進來的學生有的都找不到地方坐。後來知道負責組織這次講演的A要求他的學生都要參加,而我給中文學生、中國學生發的伊梅兒顯然也起到了作用,因為我看到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在聽眾之列。

M從4:15開始講話,事先給大家發了一份厚厚的15頁講義,因為他不用PPT的電腦幫助。報告的主要思路是通過一些從日文翻譯到英文的例子,特別是小說、詩歌的例子,說明再出色的翻譯家,也難免遺漏原著中的精妙之處。比方說,對於詩歌至關重要的發音、諧音雙關,或者和日文本身特點有關的文學手法:比如名詞單複數的不明確,日本文化中特有的隱喻,時態的轉換,日本方言,日文片假名和平假名給讀者不同的印象,以及說話人人稱、語態、和客氣程度的變化。

對我說來,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講演,因為M提供了關於日本語言和文化的知識。比方說,他說在日文中用平假名會給人一種女性化、溫柔、親密的觀感,而片假名多半用來記錄外來語,所以顯得陌生、生硬。更有意思的是,他讓觀眾中一位來自神戶的老師念一段關西方言文,自己又用東京口音念一遍,果然讓聽眾察覺到兩種口音的區別:似乎關西方言更為直接、硬朗些。

M的報告引起了我對中文翻譯成英文中類似問題的思考。其實,他說的有關在翻譯中“迷失”的東西大多對中文也適用。許多和文化傳統、語言模式和會話情境有關的精妙之處,很難通過翻譯無微不至地再現出來。

不過,我覺得他的講話也有一點片麵。因為他沒有考慮翻譯者自身的能動性。翻譯過的人都知道,世上不存在絕對對等的翻譯。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詮釋作出選擇,也需要考慮讀者的需求。所以,任何翻譯都不可能事無巨細,樣樣具備。因此,我覺得他的講話純粹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考慮,有失偏頗。而且,我倒希望他多談些“認知”科學方麵的問題,可惜他花了大量時間講述例子,這方麵不夠深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