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http://www.yayabay.com/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10279佛尼(P. M. Forni)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意大利文學教授,也是該校“文明禮貌項目”(Civility Project)的創始人之一。他2002年出版的專著題目就叫《選擇文明禮貌:關於體貼行為的25個規則》(Choosing Civility: The Twenty-five Rules of Considerate Conduct)。
作者的中心論點是,對人禮貌不但有益於改善人際關係,而且可以提高我們自己的生活質量。他認為,人一輩子都生活在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中,隻有和諧快樂的人際關係才能讓我們心境愉悅、身體健康。可能因為來自意大利,又長期教授意大利文學,作者一開始就引經據典,探討英文中意為“文明禮貌”的有關單詞的拉丁文語源:例如 courtesy 和宮廷禮節有關,politeness指修養和舉止文雅得體,而manners則和手工操作有關。他之所以選擇civility這個詞,因為它的詞源和歐洲的城市國家(city-state)有關,暗示公民對於城邦的義務,足以表達他想要說明的禮貌與人際關係、社會義務的密切關係。
佛尼提出的25條規則中,有些是西方社會由來已久的行為規則,例如與人談話要專注、主動和人打招呼、善於傾聽、衣著整潔得體、不要高門大嗓或製造其他噪音、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尊重他人的空間、不要在背後說人的閑話、避免問太私密的問題、不要隨便請人幫忙、做出色的主人和客人等。有些與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理念有關,比方說把人往好處想、表揚別人、尊重別人的觀點、提供建設性的批評、真誠道歉、不要無謂地沉溺於抱怨中、不要為自己的錯誤尋找替罪羊等 。另外一些規則有與時俱進的意味,比方說“保護環境”,注意回收使用廢品等。
作為一個歐洲移民,佛尼雖然對美國文化的幾大特點:對公平的強調、相信人人都應該享有第二次機會、對自由的崇尚,都很讚賞,但還是分析了為什麽上世紀末以來美國人好像越來越沒有禮貌,他提出的解釋包括:美國人對於自由的極端推崇和個人主義的極度膨脹、60年代以來反抗權威的青年文化盛行、對成功不惜一切代價的追求、工作和生活中壓力過重等。
佛尼關於文明禮貌的觀點和分析大多中肯,但我看完本書的第一感覺卻是:“要做個禮貌的人真不容易”。這讓我又想到最近關於上海迎接世博會,要求市民不要在公共場所穿睡衣,認為這樣“不文明禮貌”的新聞。有些同胞覺得這是以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強加於人,根本不是文明禮貌的問題。當然,文明禮貌在不同的文化中和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規則和表達方式。佛尼提倡的禮貌舉止有些可能與中國人想象中的客氣有所不同,例如,佛尼認為,禮貌的人也需要“堅持自我”(assert oneself),不可人雲亦雲。而且,禮貌並不意味著不能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而且拒絕的時候也不需要提供理由。
然而,世界畢竟在“變平”變小,無論我們對“文化全球化”觀感如何,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入鄉隨俗。西方人說,“在羅馬就要象羅馬人一樣行事”,中國遊客去外國旅行更要切記這一要點,因為這是對別人風俗習慣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人格道德的尊重。第二,雖然禮貌的具體表現可能千差萬別,但對他人的真誠體貼在任何一種文化中都應該是文明禮貌的表現。“文化差異” 不應該成為在公共場合為別人帶來不便和不適的借口。